2020年9月,新华社发布了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消息,并同时发布了3名志愿军烈士的寻亲信息,其中一位是漳浦籍烈士林水实。漳州党政军民合力,依托彼时正在探索建设中的“123”寻亲工作机制,仅用三个半小时,在全国率先找到了志愿军烈士的亲属。
烈士寻亲工作,是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并不断完善“123”寻亲工作机制,为长眠异乡的烈士铺就了一条温暖的回家路。
党建引领 筑牢寻亲红色阵线
在漳州为烈士寻亲工作中,党建引领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力量,强化工作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
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烈士寻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立了寻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为烈士寻亲”工作会,各级党组织层层动员,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党员带头,组建志愿队伍。漳州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烈士寻亲工作,特别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吸纳新闻媒体、社会组织、部队学校中的党员骨干,组建了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寻亲志愿服务队,积极发布寻亲信息,多方查找线索。
党建融合,创新工作举措。注重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寻亲网络,配备“五大员”队伍,实现了寻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运作。同时,依托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党组织阵地,全面梳理和比对烈士信息,建立了完善的烈士、遗属信息数据库。
创新机制 帮助317位烈士“回家”
如今,“123”寻亲工作机制平稳运行,让寻亲更快一步。“123”寻亲工作机制具体为——
“1”建立一支由政府主导,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广泛吸纳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寻亲志愿服务队;
“2”构建线上线下信息交互平台,线上依托公益平台和媒体发布寻亲信息,扩大寻亲范围,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寻亲行列中,线下建立跨区域寻亲联动机制,进行信息比对和核实;
“3”做到“三个精准”:精准划定寻亲名单、精准服务寻亲烈属、精准发布寻亲故事。工作人员对无人祭扫的烈士信息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归类,完善烈士信息数据库,为寻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烈士陵园安排专人负责寻亲接待工作,为烈属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媒体及时发布寻亲故事和祭扫情况。
在“123”寻亲工作机制下,4年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了上千条寻亲信息,为600多位烈士开展寻亲工作。截至2024年6月,已累计为317位烈士找到亲属。寻亲工作得到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央级媒体的高度评价。
多管齐下 提高寻亲工作“三率”
信息覆盖率、烈属知晓率、寻亲成功率,是衡量烈士寻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多管齐下,着力提高“三率”。
通过主流媒体广泛传播寻亲信息,提高信息覆盖率、烈属知晓率。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闽南日报》、漳州电视台、漳州新闻网等本地主流媒体建立了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与省级以上媒体形成互助互动。同时,积极运用社会力量,通过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今日头条”、“志愿者寻亲”微信公众平台、中华英烈网等广泛发布烈士“寻亲”和“向烈士致敬,为烈士寻亲”的公益活动信息。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寻亲成功率。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组织经验交流,认真分析寻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各地寻亲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中,东山县在一个月内成功找到30名烈士亲属,这一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东部战区”微信公众平台、《中国双拥》杂志等相继报道了这一事件。
下一步,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继续深化“123”寻亲工作机制,不断拓宽寻亲渠道,让烈士归籍、为烈士正名、让英魂回家。
本报记者 王琳雅 通讯员 戴伟国 文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