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这座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且临近赤道线的城市,是马来西亚华人最为密集的地方。早在15世纪,中国的航海家就已发现这片土地。18世纪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多元文化进一步交融,槟城于2008年作为马六甲海峡边的古城,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槟城发展至今,社会安稳,生活成本不高,教育水平却颇高,青年识字率高达99.5%,被视为马来西亚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华人喜欢这里,是因为华语在此非常普及,即便不会英文,也能够畅通无阻地交流。穿着拖鞋在这里闲逛,时间仿佛变得很慢,在大众书局能看到孙燕姿、陈绮贞的中英文CD,让人感觉如同身处中国。而和众多西方国家殖民城市一样的“乔治市(Georgetown)”这个名称,打破了一些迷惑,提醒着我们,这里是1786年弗朗西斯·莱特首次登岛时以乔治三世之名命名的地方首府。
槟城不是漳州。历史留下了痕迹,生活一直在向前。福建人外出闯荡,如果只是单打独斗、逞勇斗狠,那是有勇无谋。有能力的开拓者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安定下来,靠的是令人信服,能一起坐下来泡几道茶,吃碗四果汤,品尝一盘家中端出的与福建老家口味相同的炒粿条。提醒大家,每个人都对故乡心怀眷恋,但如今,大家吃的是当地的饭菜,已成为这片崭新土地上的居民。就这样,最初一批人开拓这里,后来一批批人陆续到来,他们或响应,或抗击,但最终相互融合,形成了更为多元、宽广且庞大的文化景象。这种文化的交汇与杂糅所呈现的丰富性,是这座城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槟城的美食闻名遐迩,汇聚了马来西亚、中华、印度等众多风味。从叻沙等娘惹菜到各类街头小吃,都在诉说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槟城虾面,用虾壳、虾头以及南洋的一些香料熬制的汤头所做,其原型来自福建一带先民的吃法,传至南洋后依然保留,所以也称“福建面”。无独有偶,我在2019年受邀参加美国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发言,当众人都在用英文交流时,同会的一位马来西亚学者朝我眨眼说,我们可以讲福建话。我一听,闽南语。从饮食、语言,再到沿海而建的高脚木屋姓氏桥,福建始终是能拉近关系的某种暗语。
马来西亚华人历经千辛万苦,百折不挠。槟城的很多宗祠、古迹都可以找到漳州人下南洋的历史。而若要感受华人族群的自我认同,不妨看看如今的华文学校。1904年,在满清驻槟城理事张弼士的大力资助下,马来西亚第一所新式现代化学校——中华观音学堂于槟城正式开课。1913 年,华人私立学校“培风中学”创立,历经日军入侵被迫关闭、复校、增办高中,于1962年成为马六甲州唯一的华文独立中学。然而,马来西亚政府并不支持,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文凭未获马来西亚政府认可,毕业生无法像国中生一样顺利进入国立大学,但是为了能够说中文、用简体字,华人社会执着于传承中华文化,坚持筹集资金办学,支持华文独立中学采用民办教育体制。当年,中国文化顽强地扎根于此,在马来西亚华人身上又反映出了真正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