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画里春秋

风起南洋

地方文史工作者 纪录片导演

龙山堂展馆一角

龙山堂展出的族谱

1910年,孙中山创办了槟城第一份华文报纸《光华日报》。

槟城街头巷尾

在南洋,最符合你对华人下南洋想像的城市莫过于槟城,它于2008年与马六甲一道作为“马六甲海峡的古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1786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弗朗西斯·莱特(Francis Light,1740—1794)登陆槟榔屿,开辟商埠,首府为乔治市(槟城),马六甲海峡这座小小的城市成为英国开辟东南亚殖民地的第一站,在其全球殖民体系和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在其著作《他者中的华人》中写道:“这一发生于1786年的事件,成为中国向东南亚的移民从规模到特征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

开垦和建设这块新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英国人的策略是实施自由贸易政策,殖民者把目光投向中国和印度,中国沿海的闽粤华人成为主要的引进对象,来自九龙江入海口的漳州海澄县三都(今厦门市海沧区)移民也纷至沓来。“短短几年内,槟榔屿就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的华人社群。”孔飞力写道。华人移民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给弗朗西斯·莱特留下深刻印象,他赞不绝口:“华人是我们居民中最有价值的族群。”

“槟城曾经是漳州人的天下。”见到来自漳州的我们,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教授陈爱梅博士开口便说。的确,多元文化融合的乔治市,空气中不仅有欧洲古典主义的气息,还弥漫着我们熟悉的中国味道,老城区满街的骑楼与繁体中文店招让人仿佛穿越回漳州古城。美食是槟城最吸引人的所在,小摊上售卖着卤料、卤面、虾面、炒粿条、四果汤等也是漳州人的日常小吃,仔细一瞧竟然还有曼煎粿,这不是青年路的阿国面煎粿海外版吗?漳州人喝茶时的常备茶配麻糍在这里成了麻芝,不时见到的听到的“福建”二字,实际上大都指向“闽南”,我们在遥远的南洋找到的乡愁分外温暖。

1787年5月,漳州海澄人辜礼欢成为第一任华人甲必丹。辜氏为第一代移民先驱,初期从事商贸及香料种植,渐成巨贾。辜礼欢曾孙辜鸿铭学贯中西,特立独行,坚定捍卫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在槟城,象征华人势力的邱、谢、杨、林、陈五大姓无人不晓,其中四大姓便来自海澄县的三都。19世纪中叶起,五大姓纷纷在乔治市牛干冬街头,南至社尾街一带建立公司聚落。每个公司都以宗祠为中心,四周街屋围绕。祖地新垵的“邱公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1851年,槟榔屿龙山堂建立,堪称东南亚最精美堂皇的宗祠,这座闽南风格的宗祠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隐身于热闹街市之中,整合了祭祀和宗族祠堂的功能,迄今为止还保存着延续近650年历史的宗族体系,成了海外华侨难以割舍的家族记忆的象征,于是龙山堂成为我们落地槟城,寻找漳州人印迹的首站。

陈爱梅博士带我们走访了槟城知名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陈耀威先生,他的文史建筑研究室便藏身于老街一户不起眼的骑楼老宅内,二楼屋内两边的墙面分别钉着数条槟城骑楼建筑的拼接照片及立面长图,引人注目,彰显着主人的专业与爱好。对闽南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他,还拿出一张表格,让我们用漳州腔调的闽南语朗读一些文字,用录音笔录下,看来他正痴迷于槟城福建话源流的研究。

陈耀威先生一直致力于马来西亚华人古迹研究和保护工作,参与了槟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两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06年、2021年)。著有《槟城龙山堂邱公司历史与建筑》《甲必丹郑景贵的慎之家塾与海记栈》《槟榔屿本头公巷福德正神庙》等学术著作。

数年后,陈耀威先生来到漳州,我们高兴地带他到古城穿街走巷,品漳州美食小吃,看骑楼老街,探寻斑驳墙面后的幽深历史,那一刻仿佛我们初到槟城,我一直记得那天陈耀威先生走着走着,在东桥亭古桥上突然停下,久久凝望眼前的宋濠,若有所思,那一刻仿佛有南洋的风在宋河水面掠过,荡起微澜,槟城与古城在涟漪中化为重影。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