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明 文 弘艺 供图
朱自清先生于1924年春受邀来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他很喜欢这里的环境,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映在湖里。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觉得自己小了”。
不久,朱自清就在校刊《春晖》上发表了题为《教育的信仰》的文章,文中指出:“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并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做人要有“纯正的趣味”,而且身体力行,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从不高高在上,都和学生平等地进行讨论。
有个学生名叫王福茂,非常喜欢上朱自清的国文课,并经常登门请教问题。一次,朱自清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作文,主题是“我喜欢的一个老师”,题目可以自拟,内容自由发挥。第二天中午,王福茂就将写好的作文交给了朱自清,题目拟定为《可笑的朱先生》。他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朱自清:“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看了这篇作文后,深为王福茂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准到位的描写所折服,情不自禁地连连大声叫道:“妙,妙,妙!”并在文中精彩的地方都画上了双圈,以示赞许和肯定。
当王福茂将这篇作文交给朱自清后,立马就有点后悔,他害怕自己在文中如此“糟践”平时非常喜欢和尊敬有加的朱先生,会让朱自清感到十分难堪,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处在忐忑不安之中,觉得时间跟凝固了一般。好不容易熬到下午的国文课时间,不一会儿,只见朱自清拿着一摞作文本来到讲台上,刚站定,就拿出了王福茂的作文本对同学们说:“昨天给大家布置的作文,都完成得很好,我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还要数王福茂同学,我现在将他的作文原文读一读,我想你们一定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接着,便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朗读过程中,同学们不时被文中诙谐幽默的语句逗得哈哈大笑,朱自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笑起来。而此时的王福茂,完全将所有的不安抛到了脑后,跟着大家一起乐。
在朗读完了王福茂的作文后,朱自清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有的同学恐怕理解得还不够透彻,王福茂同学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的这篇作文写得实在妙,让人不由击掌叫好,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至此,王福茂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他在后来回忆此事感触颇深:“朱自清先生的言传身教,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唤醒了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所谓的大家风范,我想大抵如是了吧。”
虽然朱自清在春晖中学的执教时间不长,但对于那段白马湖畔的岁月时常念念不忘,多年后仍感慨道:那是“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