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中 文/图
漳州城区南郊的龙海区九湖镇林下村,一个以其独特的中西文化交融而闻名的古村落。这个古称霖霞的村落,不仅承载着丰厚的乡土记忆,更是闽南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繁华富庶的
古村落
林下村,一个拥有近7000人口的大村,昔日的富庶与今日的繁荣共存。村中多元的姓氏和宗教信仰,映射出林下村的多元文化与包容精神。旧时的俗语“无高无格(不高不低),欲嫁嫁林下”“没高没低,新春林下”,不仅体现了林下村的适宜居住,也彰显了其昔日的富庶。民国时期,漳城至程溪的轻便铁路为林下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今,程溪经林下至漳城的旧桥头公路,正是在原轻便铁路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林下村现有莲花、秀潭、大洋、功德堂、庵山、大埔、圩底、坑尾、下厝、荔枝园、九甲等自然村,其中莲花社以黄姓为主,九甲、下厝、坑尾、大埔、圩底以郭姓为主,荔枝园洪姓为主,大洋为余姓,高塘黄姓、秀塘洪姓为主。相传,旧时莲花社出了一名朝廷大太监,得到皇帝的宠爱,皇帝许诺太监让他的马跑多远,就赐给他多大的土地,所以才有今日的规模。
中西文化
交融之地
旧时,从漳城去平和三平寺拜祖师公的古香道上,林下圆通寺是古香道的歇脚之地。圆通寺建筑布局严谨,内部雕刻精美,寺庙主祀的广泽尊王是传统习俗中的福神。每年的诞辰日,寺庙香火旺盛,成为村民习俗的一个缩影。
下厝社的郭氏“崇本堂”,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大厅梁柱上的欧式雕塑与中式传统雕刻交相辉映,诉说着文化融合的历史。崇本堂始建于明代,外观为闽南风格的两落大厝,大门两侧的门窗上灰雕形象精细,栩栩如生。民国二十六年重修时,宗祠大门两边有新塘、颜厝泥水师署名,左侧李东海,右侧林溪泉。新塘师傅的欧式风格与颜厝师傅的中式风格相结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中西合璧式祠堂风格。
林下圩
繁荣的印记
林下圩,过去称莲花保,以其丰富的特产和热闹的圩市而闻名。如今,林下圩已演变成农贸市场,依然是周边村民赶集的首选之地,展现了林下村商贸繁荣的历史印记。
林下圩过去是平和、南靖、龙溪三县交汇之地,三县特产如平和烟丝、南靖浮山大米、程溪的竹器以及周边村落自产的生油、水果等,都是圩里的畅销货。如今,花卉、水果和菌菇类种植销售已成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随着花卉产业的发展,2019年建成的林下生态园,以其清新的空气和苍翠的花木,成为漳州南郊一处优美的生态景点,也是林下村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写照。
林下村丰富的
文化生活
林下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中的文体活动中心、室内外舞台、农贸市场、业余文艺队、篮球队及各种文体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自2009年起在村人民会场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级“春晚”,已连续举办多届,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盛事。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林下村人民会场,采用了传统的砖石结构,这座由村民设计和建设的会场,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建筑上方刻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左右两侧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励志标语,显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也记录了林下村及其周边地区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如今,这座建筑作为林下村村委会的所在地,继续发挥着服务人民、团结群众的作用。
林下村,一个充满活力与传统魅力的村落,它的一砖一瓦都彰显着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林下村,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