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一到假期,除了“博物馆热”,还有就是游客对于讲解服务的需求更“热”。热度面前,一旦供需失衡,自然就会暴露出诸多问题。
日前,就有记者深入调查博物馆非馆方讲解乱象,发现不仅价格昂贵,有的动辄数千元;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消费者称“后悔预约私人讲解,连维权都不知找谁”。
游客参观游览博物馆,之所以对非馆方讲解需求迫切,原因可想而知,最主要的还是博物馆方面讲解人员有限,一时之间忙不过来,游客想约也约不上。据某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平台上预订国内暑期博物馆的人次同比呈现双位数增长,博物馆门票预订量超过主题乐园,在所有景区类型中排行“最受欢迎”第一位。在这种火热面前,博物馆方面所面临的讲解压力不难想见。
不可否认,博物馆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要想从中真正获得知识,还是具有一定观看门槛的。各地游客特别是那些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家庭,想要观而有获,就不能满足于一味紧跟潮流,走马观花式地拍照打卡,最好还是借助于专业的讲解服务,否则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可能使孩子讨厌上博物馆。
为了积极应对游客需求,更好地凸显博物馆讲解服务的桥梁作用,国家文物局曾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对规范和加强博物馆讲解工作提出要求,以此不断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和质量。面对职能部门要求,面对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各地博物馆不能满足于现状,还是应当积极主动作为,想方设法补足讲解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
博物馆补足讲解服务短板,首要的还在于完善讲解服务管理机制,建设专业化讲解员队伍。这就要求各地热门博物馆充分利用好自身工作人员的力量;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公开招募、集中培训、严格考核合格后提供上岗服务的方式,引导更多社会志愿讲解员常态化提供可靠的讲解服务。
在此方面,各地相关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河北博物院对新入职讲解员制定严密的培训计划,将专家授课、讲解工作基础培训、老讲解员经验交流、展厅实训、业务学习等方式结合运用,并且注重讲解员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在团队中最大化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从而逐渐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知识化和富有创造力的讲解团队。广西则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基础上,招募学生群体系统学习广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展品介绍、讲解技巧、礼仪等知识,通过考核后作为专业讲解队伍的补充,使之成为博物馆讲解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补足讲解服务短板,一方面围绕“人员”做文章,另一方面尤需注重发挥好技术优势。据观察,有些博物馆在陈列的展品旁设置相应的二维码,游客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即能详细收听甚至观看具体的讲解片断;还有的博物馆注重运用沉浸式数字技术手段,依托专门APP、AR眼镜等设施,让虚拟导游对展品进行立体化、全方位讲解,实景解说还能进行互动。凡此科技探索,既有效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还乐趣多多,不失为提升讲解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游客观览博物馆,寻求高质量的讲解服务固然重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相应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甚至思考深度亦当跟上,若不然,即便请了再高明的讲解员也未必能使相应知识入脑入心,有鉴于此,游客在走进博物馆之前还是应当多做一些功课,有意识地多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只有将自我主动学习与寻求良好讲解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理解时代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成为个人把握历史、成长进步的有力凭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