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婧 文/图
台湾,从一座荆莽遍地、瘴疠横生的荒岛,变成如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物产丰富的宝岛。谁开发了台湾?又是谁拉开了台湾开发的序幕?“台湾”之称又是如何叫起的?
日前,由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资助、九州出版社以重大涉台题材出版,漳州市委党校原历史学教授、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特聘教授何池新著的《开台王颜思齐传》一书为我们揭开了上述谜底。
《开台王颜思齐传》经国家出版总署、国台办、中宣部审定,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分别作序。颜思齐原一介布衣,虽后来声名两岸,然史料记载甚少,写其传记难度颇大。作者不辞辛苦,以古稀高龄,循蛛丝马迹,历经15年循着颜思齐走过的足迹进行田野调查,采访一代代知情人,获取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并竭力搜集相关史料,据此娓娓讲述被台湾同胞称为“开台王”的颜思齐,从一介裁缝匠到率领数千闽南人拉开台湾大开发序幕的传奇人生,再现了大陆汉民族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筚路蓝缕共同开发台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个如今闻名两岸的“开台王”,起点只是个裁缝匠,却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大陆汉民族有组织、有规模开发台湾第一人,其中有偶然,亦有必然。
时代召唤英雄,英雄不负时代。颜思齐遇见了一个大时代——大航海时代,又因性格豪爽结识了一批英雄豪杰,成就具有历史意义的辉煌成就。
颜思齐,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出生于漳州府海澄县海沧青礁村,自幼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学得一手裁缝功夫,在县城月港以裁缝为生。他因打抱不平,扶弱除恶,出拳打死了仗势欺人的衙役,匆匆逃离月港,搭货船前往日本平户。
逃到平户的颜思齐,重操裁缝旧业,不久开始从事中日海上贸易。因其生性豪爽,乐于助人,被任命为“甲螺”(小头目),并结识了东西洋海商巨擘李旦和一大帮当地的闽南兄弟。
因不满日本幕府专制统治,颜思齐积极带领众兄弟参与“倒幕”斗争,因事泄遭当地官府追捕,遂率领起义队伍两三百人,乘着13艘大船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风云际会中,颜思齐与“东番”(后称台湾)不期而遇。登陆笨港溪(今称北港溪),肥沃而广袤的原野使他产生开发“东番”的梦想。因人手不够,他派人返回漳泉故里招募三千多贫民到“东番”开垦。这是大陆首次由民间组织民众赴“东番”的开发活动,由此拉开了台湾大开发的序幕。
沿笨港溪两岸,颜思齐率领大家辟置10个寮寨,各寨设有寨主,建立寮寨管理制度。他妥善处理与台湾少数民族的关系,与之建立良好关系。与此同时,他组织大家引种家乡带来的水稻、甘蔗、果树等,并挑选有航海经验的渔民,利用原有的13艘大船开展海上捕鱼,在李旦帮助下,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解决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资金。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秋,入台拓垦的第四年,颜思齐及兄弟受诸罗山少数民族酋长邀请,上山参加丰收祭,因暴饮暴食,加上高山毒蚊如云,回到寨子的颜思齐不幸染瘴致英年早逝,年仅36岁。
颜思齐开发台湾的壮举,使大陆民众第一次零距离认识了台湾,掀起了一波波开发台湾的热潮,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并开启了“台湾”之称,为今天宝岛的繁荣奠定基础。颜思齐因此被爱国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的“列传”中摆在首位。
《开台王颜思齐传》提及,颜思齐在笨港的主寨大搞市政建设,并在中心地带建公署大台楼(后称开台王府)。这座台楼就建在海湾旁,湾内有筑在高台上的公署,台楼之外有海湾,于是开始有人把这里叫“台湾”,这一称呼最早在闽南一带往返海峡两岸的渔民和海上贸易商人中传开,而家在漳州的南明给事中何楷,第一时间获知海峡对岸的“东番”改称为“台湾”,于是就在上“平定海氛疏”奏章首次把“东番”改名“台湾”写进去,并被收入清乾隆时期编纂的《明史》之中,成为我国正史最早称“台湾”的宝贵文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