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 敏
初识可彦,三个“字”留下初印象。
其一,是以他“标识”的“名字”,意境唯美,饶有韵味,想来是个有德有才的谦谦君子;其二,是与他“为人”的“数字”,省内第一位“9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他完全失明后的9年里,累计出版了10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10多项荣誉;其三,是他“修行”的“文字”,《茶生》富含哲思,《盲校》积极乐观,《复合世界》透射现实,乃至《八度空间》打破常规与《文学中寻找光》独特见解……字里行间,能切身感受到他身上的那股“不磷”“不缁”“不朴”的劲头。他在没有光的世界里,以文字为灯,穿透黑暗,照亮自己,也照亮无数读者心房。
先来说说他的“不磷”之坚。《论语·阳货》有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意为,最坚硬的东西,即使饱受打磨也不会变薄。命运的无情捉弄,让13岁的可彦因视网膜退化症逐渐失去了视力,但这未能熄灭他心中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赋予了文字以灵魂,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生命的载体,更是他自身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小说《星期八》中,他通过主人公吴不器的视角,入木三分地探究了自我认知、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这部作品,是他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他勇于直面真实自我的见证。正是这些挑战,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的文字更加坚韧有力。
再来说说他那“不缁”之纯。《论语·阳货》又云,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指,最纯洁的东西,即使屡遭污染也不会变黑。追求文学道路上,可彦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不受世俗尘埃的侵扰,用文字传递真善美。在《文学中寻找光》这部文学评论集中,他以“怪罪”为主线,巧妙地串联起众多世界文学名著,仿佛是一位虔诚的朝圣者,踏遍文学的每一寸土地,寻找那些能够照亮心灵的光芒。他的评论,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人性、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刻洞察。他仿佛一位智者,用文字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连接着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让读者徜徉在文学海洋中,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共鸣与启迪。
最后说说他那“不朴”之精。良工不示人以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大意是,高明的木匠不把非成品拿给人看,喻示匠人之心,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可彦深知,文学创作非一日之功,需经年累月的磨砺与雕琢。他每天和自己的眼睛“赛跑”,如饥似渴地沉浸在书海中,直至看不清书上字迹,仍然坚持用耳朵听书,日以万字的阅读不仅滋养着他的心灵,更为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复合世界》是一部展现了他科幻创作才华的作品,不仅得到了学者、作家、评论家的肯定,更让读者惊叹不已。在小说中,他构建了一个名为“完美天堂”的虚拟世界,通过黑色幽默的笔触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科技发展背后的伦理困境和人性的复杂多面,从角色的心理描绘到情节的铺陈转折,从语言的巧妙运用到氛围的营造渲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他的文字如同锋利的“手术刀”,冷静且精准地剖析着科技与伦理间微妙关系,仿佛在现实与虚幻狭缝穿梭,体验一场灵魂的深度对话。
《菜根谭》书曰,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失明苦难不再是前行障碍,可彦以笔为舟,以心为帆,驶向文学探索的浩瀚星辰,以“不磷”“不缁”“不朴”为网,用心捕捞足以触动人心的星光,巧妙编织了一幅幅动人的心灵画卷。他的作品,如同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力量与希望,激励着每一个读者勇敢前行,不断追寻属于自己的那道光亮。
我们未能看见的,他帮我们触摸了;我们未曾言说的,他帮我们表达了……好一个可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