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放假,学校体育场地不再“躺平”。
目前,34所学校体育场地已全面完成开放,吸引了许多市民组团打卡,就近锻炼。此外,去年漳州已有52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越来越多“沉睡”的学校体育场地,开始在百姓家门口“活”起来。
“打破围墙”,向社会敞开怀抱,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如何?公众进校锻炼是否便捷?学校安全如何保障?日前,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34所学校体育场地开放
今年,漳州新增34所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包括漳州一中分校、芗城区石亭中心小学、龙文区鸿浦小学、龙海区浒茂中学、漳浦县官浔中心学校等。
时值暑假,下午4时,漳州一中分校的篮球场已聚集了不少学生来此练球。“这里离家近,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都很专业,放暑假我和同学几乎天天来这里练球。”漳州立人学校高二学生侯承志说。
据漳州一中分校校长薛小辉介绍,今年学校主要开放学校体育场跑道、篮球场、健身区等,“开放近一周以来,每天都有近40名市民前来运动”。
无独有偶,傍晚时分,在漳州市第三实验小学记者看到,不少市民正在进行体育锻炼,既有篮球对决,也有快乐奔跑,大家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漳州市第三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凌峰告诉记者,目前该校开放区域为田径场、室外篮球场、室外足球场、室外乒乓球桌等,“每天都有120-150名市民到学校体育场运动,主要以中老年和青少年为主”。
对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深有感触的,还有与学校相邻的社区居民。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解决了居民健身场地受限难题。漳州一中分校临近湖内社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旧小区健身场地缺乏、居民锻炼难的实际问题。湖内社区居民郑巩义说:“此前,由于社区没有配备运动场地,我们常常健身无处去。现在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我们到这里运动健身、休闲散步都很方便。”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健身体验。市民张先生每周末都会带孩子来漳州市第三实验小学踢球。“孩子很喜欢踢足球,但周边没有合适的场地,学校操场开放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专业化场地比较安全,孩子们玩得也很开心。”张先生说,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这件事,的确做到了市民的心坎上。
场地设施扩容增量
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
在漳州,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在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社会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开放后,如何实现市民与学校的双向奔赴,也是教育系统着力写好的“后半篇文章”。
作为2024年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为确保开放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市教育局要求,开放的学校体育场地要根据“一校一方案”进行升级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室外操场、球场、田径跑道、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采取“有条件开放、限时限流管理”的方式,在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并确保学校安全管理、流行性疾病防控等工作秩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以预约限流方式有序向社会开放。
打通校园“安全堵点”
值得关注的是,入校锻炼的市民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和临时性,这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如何打通“安全堵点”?成为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面临的一大难题。
加强引导管理,“打开大门”只是第一步。为了顺利实现开放,芗城区石亭中心小学要求市民进校园运动需要进行线上预约和信息登记,要求市民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不乱涂乱画,不乱扔杂物,不毁坏花草树木等。
校园提档升级,实现教学区、运动场有效隔离。漳州一中分校在校园增开了一个校门,专门用于来校健身人员出入,同时配备电子伸缩门、设立围栏,实现教学区域和体育场地物理隔离。“在体育场地开放之前,学校在推动安全隔离改造、规范日常管理、加强设施维护等方面都做足了准备。”薛小辉校长说,学校在学校门口悬挂公告牌,对开放时段、时长、预约方式及各项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公告,制定并完善门卫登记、定期巡查、日常维护保养制度等管理措施,同时购买体育场地公众责任险。
智能化设备,“云端”护航校园安全管理有序。王凌峰副校长说,漳州第三实验小学,除了增派保安或值班人员,做好入校锻炼人员的出入引导、服务及体育设施维护、检查等工作之外,还在体育场地全方位安装了公共视频设备,确保校园开放和市民健身“双安全”。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在循序渐进中摸索经验,既然做了,就要把这项便民利民举措落实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盘活校园现有资源,将学校体育场地免费向市民开放,一方面,缓解了市民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学校服务社会、与社会加强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在探索更适用、更完善的办法,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
☉本报记者 陈慧慧
通 讯 员 罗 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