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风帆时代的东山木帆船

☉黄辉全 文/供图

清代主战船——赶缯船

东山海船钉造技术源于明代,从万历《福州府志》中铜山水寨有造船厂的记载,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风帆时代不凡技艺的造物。

明清时期水寨主力战船

东山岛为明代全闽海疆的五大水寨之一和福建沿海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地,负责巡防闽南、粤东及海峡南部各险要汛区。铜山水寨自洪武年间设立时始配战船。万历《漳州府志·卷七·兵防志》载:“国朝漳州沿边水寨各置战船……原额铜山西门澳战船二十只,玄钟澳船二十只,共四十只。”

嘉靖年间朱纨出任浙江巡抚兼福建海道提督军务,厉行海禁,他在巡视海防后,对各水寨、港澳、巡检司,原有的舰船都破损严重,数量锐减,深感担忧。朱纨看到这种情况,首先命令各寨澳清查数字,修复破损舰船。他在《阅视海防事》说:“福建铜山等水寨原来有的舰船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尚存的也不能出海作战了,而经过整顿之后,铜山水寨能出海的船10只,玄钟澳5只”;到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郑成功在铜山修船屯兵,准备收复台湾;再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官兵二万一千有奇,陪驾大鸟船七十只,赶缯船一百零三只,双帆艍船六十五只”组成的水师劲旅,由铜山开驾攻取台湾,使孤悬海外长达数十年的台湾再归王化。

依朝廷规定,沿海卫所应建有专为修造船的官方造船厂。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于福州、漳州二府各设一船厂,主修造南北战船。在漳州的叫“漳厂”,委派汀漳龙道负责监修,承修水师提标左营、前营、后营,铜山营战船。

随着厦门发展为“大小帆幡之集凑,远近贸易之都会”“据十闽之要会,通九泽之番邦”,来往贸易的商民往往“商贾贸易之区,一切商民就地构造大小商船”,民营造船业日趋发达。铜山比邻的云霄、诏安、漳浦、平和山区盛产林木,为造船业提供了最主要的材料来源。

风帆时代孕育海商经济

风帆时代,船舶无疑是福建与沿海诸省及海外各国交流最为便利的交通工具。作为经济载体的船舶,它出色地完成了促进沿海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使命。清代中期,随着铜山与海内外各港口之间航运的频繁往来及贸易的日益频繁,铜山港遂成为大商船南来北往常泊的港湾。借助发达的民间造船业,那时铜山城中,军民们从事渔盐生产,航海通番,海上贸易兴盛。铜山商船已川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而外国海商亦进入铜山港停泊,从事商务贸易活动。澳雅头与西门澳同为闽南、粤东与台澎渔船商舶往来驻靠要港,成为汀漳道重要的吞吐口岸之一,为闽南内地和广东潮汕一带货物的集散地,辐射带动了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咸丰元年铸造的铜山关帝庙青铜钟上,所刻的铭文清楚地记载当时捐银的铜山港船户有:关得盛、金进兴、金合胜、金进盛、金合利、金祥春、金瑞丰、金合华、金顺茂、关福盛、赵兴发、陈得和、李兴发、林成利、福联发、黄合发、陈发春、金进和、新源春、李得利、金吉顺、黄合胜、张□贵、金捷发、金吉胜、林合宝计26户。

清同治九年,铜山关帝庙《重修武庙碑记》上镌刻捐资的本港船户有:金顺泰、林合隆、方合泰、方合顺、金华丰、方合隆、金顺茂、方合盛、永合安、金华德、金源茂、方合得、永合丰、方合昌、关捷发、金合胜、方合源、金乾春、永合华、关捷兴、金进成、方合美、金乾茂、方合春计24户。

海运业与海上商贸的迅速发展,让弹丸之地的铜山,孕育出李元勋、孙振盛、孙有全、黄振发、高正扬、陈色一、江宗周等为代表的一批海商大户,驰骋于东南亚一带进行航运、易货贸易。由此带动了当地商业、手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小商铺汇集而成的铜陵十大商贸街,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商业景象。

清代中叶的铜山,居民大半从事渔业,渔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传统的渔业作业种类不断衍生,作业区域近则内海,远则今天的闽、浙和台湾海峡渔场。1935年出版的《福建省渔业调查报告》记载:“渔业种类兴化最多有29种,东山县为次有21种。”文中记载“东山县有渔村10个,渔船939艘,渔网有打爪(鸼)网、浅水缯网、牵风曳网、桃艇曳网、定置囊网、蟹网……以全年渔获金言,闽省沿海17个县,以连江、兴化、东山3县渔业为最发达,年产额均在300万元左右……以产量言,东山为首,年产300万担以上”。1957年东山木帆船增加到1396艘、3941吨位。1962年以后,开始推广动力与风帆相结合的机动船。

技艺不凡营造多样船型

历史上,铜陵的水寨大山北麓、大澳、后澳、澳雅头、南门湾一带,设有船坞造船修船。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有再盛、兴来、振昌等14家船寮作坊,还有数家无固定地点的船寮作坊。黄振桂《铜陵记忆》:“较有名气的船寮,如澳雅头澳的文章师、阿马师(再盛号)、阿太师(陈可太)、李金钦等船寮。西门澳的郑波师船寮,南门澳的狮庆师、阿阔师、衡仔师、阿亭师、阿肉师、乌孑师等船寮。”孔文章于民国期间在澳雅头开设造船作坊,以木质渔船、商船等非动力帆船建造、维修为主要业务,如渔船、大翘船、商船、青头船。孔定安是商船、青头船造船界有名气的“师傅头”,对航运船的建造、维修在当地有口皆碑。孔定茂在竖桅杆、打尾金工艺颇有造诣。南门湾海岸边也有多家船寮,能造东山大翘、钓艚、牵风船等各种渔船和运输船。“芳成”号桨橹老字号作坊独创的桨橹、钩头(滑轮)、船锚等渔业生产用具,技艺精湛,曾是誉满浙江、闽南、粤东一带的知名品牌,产品供不应求。当时很多“讨海人”自豪地说:“有一张好橹就能娶上一个好老婆。”

民营造船业所造船型种类多样,1960年《福建省木帆船船型汇编》,1962年《福建省渔船图集》记载与东山相关的木帆船有:

青头船 龙溪专区沿海的旧型船,以往数量不多,近几年才大量发展起来,目前有100来艘,是东山、云霄、诏安一带具有代表性船舶,颇受群众欢迎。航行于福建广东交界的沿海,装运渔产品、粮食、食盐、木材等货物。

澳角大翘(流网渔船) 主要分布在东山县澳角村一带沿海,是流网作业的专用船只,航行于兄弟岛附近,水深在30-50米的海区。使用青鳞流刺网、红鱼流刺网、冯鲛刺网和鳓鱼流刺网等渔具进行捕捞生产。

缯仔(围网渔船) 分布于漳浦古雷半岛,杏子沿海一带,是小型的风帆船围网渔船。以小型围网作业为主,并兼作其他渔具。

驶缯船(亦称母子船、围网渔船) 分布于东山、诏安、云霄、漳浦等地,作业在兄弟岛内渔场,使用驶缯网进行围捕鱼群。由于该渔船为露舱小渔船,适用于内湾作业。

牵风(拖网渔船) 分布于东山、云霄、漳浦等地区,作业于漳浦屿头湾、兄弟岛附近。本渔船使用牵风网拖捕鱼群。其特点:船体肥大、艏尖、艉圆、艉部甲板升得很高,为了满足上层拖网作业的渔捞要求,船体正浮时有显著艏倾。抗风能力特强,8级风能正常作业与航行。

大翘(钓渔船) 本渔船分布于东山岛,作业于兄弟岛附近,东碇、北碇渔场,使用各种延绳钓作业。该渔船艏、舯、艉部均较宽,舷樯高,舷外倾,阻力较大,航速不快,但稳定性良好,一般在6级风以下作业。适用于东海南部海区,有发展前途。

实至名归的“功臣船”

木帆船制造技艺,是几百年来东山人闯海斗浪的实践结晶,其造船流程系纯手工操作,没有固定的图纸,全靠工匠心中的尺寸。这种精湛技艺,技术含量高,是航海者历史征程上的活档案,海洋文化的宝贵遗产,对忠实记录风帆时代的闯海史实,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

东山木帆船还立过大功,是实至名归的“功臣船”。在1950年的东山解放战斗、1953年的东山保卫战中,我海军冒着枪林弹雨,抢运部队和军用物资进岛;1965年我海军在东山岛以东海域上,击沉国民党海军猎潜舰“剑门”号和“章江”号的“八六”海战,战斗结束后,奉命搜寻和协助打扫海战战场;东山岛解放后,盘踞在台湾、金门的国民党军队,从没停止过对东山的袭扰和破坏,身处对敌斗争最前哨,战斗渔民驾驶木帆船,筑牢海防对敌斗争第一线;在八尺门海堤、南门海堤、西港盐场海堤、西埔湾围垦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中,东山木帆船更是担负起运输重任,成为风帆时代海上的一支劲旅。

东山木帆船既是非遗的传承,更是红色文化的见证和海岛信念的体现。如今虽已成过往,但不畏艰险、劈波斩浪的闯海人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东山人再续传奇,为东山岛增光添彩。

清代商用赶缯船

1953年东山保卫战发生,木帆船运载增援部队强渡八尺门。

担负重点工程建设运输重任的海上劲旅

东山木质机动渔船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