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4版:读者

孩子“上头”,家长“头疼”

这样的集卡风潮,你家孩子也“跟风”了吗?

▲“小马宝莉”卡牌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社交密码” 本报记者 严洁 画 ▶精品店内的“小马宝莉”卡牌专柜 肖颖婧 摄

一张三寸小卡,正成为许多孩子痴迷“拆”“集”的“社交密码”。近日,不少家长发现,一种名为“小马宝莉”的卡牌已然是孩子们的“宠儿”。在许多文具店里,购买卡牌的孩子络绎不绝。他们一旦拆出心仪的卡牌,就激动得手舞足蹈,一旦拆出所谓的“普卡”,则一脸失望地随手丢弃。小小卡牌,到底有何魔力,吸引孩子不停地“买买买”,甚至瞒骗家长,想方设法筹钱买卡。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咨询专家寻求解决方法。

卡牌售卖花样繁多

二手稀缺卡牌价位高达数百元

记者实地走访了市区的几所小学和中学所在路段,发现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文具店、精品店中,卡牌无所不在。在某学校周边一家文具店的显眼处,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盒卡包,卡片内容以动漫、游戏为主,价格从1元至50元不等,其中的“顶流”正是“小马宝莉”卡牌。一些小学生拿起卡牌翻来覆去地看,并和同伴讨论挑选。

“卡牌有很多种,有2元趣影包、5元彩虹包、10元辉月包,分为R、SR、SSR、UR等不同‘卡位’(卡片等级),2元的里面有5张卡,但都是工艺最普通的‘普卡’,5元一包的才会出‘透明卡’,10元一包的就会出‘动卡’,精致很多。”正在上六年级的小灵(化名)早已对卡牌了如指掌,她告诉记者,正因为“懂行”,所以要买贵一些的。“卡包里的卡都是随机的,便宜的卡都没什么用,很多重复,越贵的卡包,抽出的卡越好,可以抽到SR、SSR这种稀有卡。”小灵说。

在新华西路一家精品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铝箔包装袋卡牌。记者看到,店内专门设置了“小马宝莉”卡牌专柜,还循环播放着“小马宝莉”卡牌的推销广播。除了常规卡包外,店内还有按板出售的“暮光包”和整盒出售的“辉月包”。店员向记者介绍:“这些卡包隔半年就会更新换代一次(即停产旧卡,推出新卡)。现在正好是暑假,很多小孩和朋友一起来看卡牌,每种价位都很好卖,梦幻可爱的感觉很吸引小女孩。还有‘土豪’小朋友,一出手就是几百元。”

在线上,“小马宝莉”卡牌的热度同样高涨。记者在“闲鱼”二手交易平台以“小马宝莉卡”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成交量达“80000+”,甚至有名为“宇宙公主盘”的二手卡牌,售价高达555元一张。卖家介绍,该卡牌已经绝版,虽然不是未拆封的新品,且有略微瑕疵,但因其稀缺性而价格不菲,不乏未成年人前来咨询价格及购买事宜。

为了“跟风”而“入坑”

孩子间甚至做起卖卡“生意”

事实上,孩子们之所以不断买卡、抽卡、凑卡,背后有不少商家在推波助澜。从“星球卡”“三国卡”,再到现在流行的“烟卡”“奥特曼卡”“小马宝莉卡”,变化的除了卡牌内容,商家还通过不断细分卡牌系列、卡牌等级等方式,增加卡牌的价值属性、社交属性,等级越高的卡片越稀有,价格越高昂,这种盲盒特性让孩子“欲罢不能”。

“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讨论‘小马宝莉’,感觉自己不懂就会不合群。”13岁的小然(化名)说,现在正值暑假,朋友和同学间在聊天时经常以“集卡”“抽卡”为话题,特别是有人抽到稀有卡时就会到处展示炫耀,成为大家羡慕追捧的“欧皇”(指运气非常好的人)。她粗略算了算,自己已经在买卡上花掉了上千元。“我知道花这么多钱买卡不太好,但还是忍不住想买。”小然坦言。

集卡玩法下的卡牌不再是单纯的动漫周边,而成了孩子们攀比的新载体,这让家长们很是苦恼。有家长表示,孩子原本不怎么看《小马宝莉》,之所以反复购卡,原因之一就是周边的同学都在集卡,有稀有卡的同学就会玩到一块。为了抽到最为稀有的那部分卡片,孩子往往会抱着“下一包就会出现”的心态买买买,停不下来。

还有家长表示,除了女孩间流行的“小马宝莉”卡牌,小男孩也沉迷“奥特曼”卡牌,以各种名目变着法儿地向自己要“奖励”,其实就是为了买卡。“做家务了要奖励,表现好了要奖励,每次去逛街,姐姐这里抓几包‘小马宝莉卡’,弟弟那里抓几包‘奥特曼卡’,一结账就是一两百元。”小然的爸爸王先生坦言,两个孩子刚开始买卡时,他并没有在意,当他发现孩子买的卡牌越来越多,并把零花钱和压岁钱都用来“淘卡”,集出了几本“卡册”,互相攀比谁收集得更全面,甚至在学校做起了卖卡“生意”时,他才意识到有问题。“孩子已经大了,有自主意识,看孩子花那么多精力研究卡牌,我们做家长的很担心,怕影响学习,但不让孩子买,又怕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王先生担忧道。

管控不能“简单粗暴”

家长应该化“堵”为“疏”

这些卡牌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孩子们趋之若鹜?

其实不难看出,卡牌的火爆主要与它的盲盒属性和随之带来的“赌徒心理”有关。卡牌精致的外观、拆包时的刺激感、抽中“好卡”瞬间的惊喜感、集齐整套卡片的成就感,以及卡牌的“稀有度”“评级”等,都抬高了“小马宝莉”卡牌的热度和二手交易价格,也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不断花钱复购。

那么,孩子迷上集卡、抽卡,家长到底应不应该阻拦,如何引导才能防止孩子沉迷其中呢?记者咨询了心理专家。

“在一些孩子眼中,有了好的卡牌,就等于有了好的人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丽娜表示,当一个班级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在玩卡牌,课后的谈资也围绕卡牌展开时,即使不了解“小马宝莉”的孩子,大概率也会选择——打不过就加入。

“卡牌不是洪水猛兽,但未成年人的自控力较差,消费观尚未成熟,难以抵挡此类诱惑,很容易盲目跟风,还是需要家长多关注。但家长如果‘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收集卡片,可能会起反作用。”对此,林丽娜认为“宜疏不宜堵”,孩子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必要严格禁止,但需要管理。如果孩子很喜欢卡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我管理,规定购买的次数和金额上限,培养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更充实的生活,自觉抵御诱惑。

“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关注孩子集卡现象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目的,了解孩子是爱好这些作品还是跟风集卡,在倾听孩子的心声后,再教导孩子怎样才是合理的消费。”林丽娜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小马宝莉’等动漫角色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喜爱’与‘合群’、交朋友不一定要靠‘买买买’等,在守护孩子童真的同时,偶尔购买卡牌,也不失为一种增进亲子关系的互动。”

⊙本报记者 肖颖婧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