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4版:读者

万物皆可“联联看”,是“梦幻联动”还是“消费陷阱”

品牌“热”联名下的“冷”思考

名创优品门店中,Hello Kitty、哈利·波特等联名商品夺人眼球。

“益禾堂联名《盗墓笔记》啦,姐妹们快冲!”“瑞幸的《原神》联名枫丹红酒美式我也喝上了!”近日,许多市民在进行年终盘点时发现,这一年来自己竟然度过了不少为联名产品又“冲”又“抢”的时刻。

如今,IP联名产品已成为当下文化消费市场的“网红”,可谓万物皆可“联联看”。然而,一时的“上头”褪去后,这些靠“饥饿营销”的商品,以及比起商品本身更关注IP“名头”的“买椟还珠”现象,不禁引发了大家对于粉丝经济“割韭菜”的思考。联名商品为何如此令人着迷?面对联名商品该如何理性消费?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为情绪价值甘愿买单

“1+1=2是常识,1+1>2是热爱。”刚购买了Famistu和乙女游戏《未来事件簿》联名杂志的张婷婷如是说。

去年以来,各种跨界联名商品层出不穷。茅台与瑞幸推出的“酱香拿铁”引发热潮、7分甜与热播电视剧《与凤行》联名茶饮爆单“出圈”、三丽鸥与肯德基联名套餐一经推出迅速售空……跨界联名仿佛已成为品牌营销的主流,涵盖食品、游戏、影视、动漫等多个领域。

“买联名产品的原因自然是‘为爱发电’。”优衣库的常驻顾客陈士杰告诉记者,优衣库每年都和许多动漫IP联名,包括龙珠、航海王、火影忍者、银魂、宝可梦、漫威系列等,都是他热衷的经典IP,尽管家中的T恤已经多得穿不完,他还是乐于为自己喜爱的IP买单。

“我买的并不是一件普通的T恤,而是其附带的精神价值。”陈士杰坦言,99元的价格就能将自己的爱好穿在身上,买到一个精神寄托,能得到极大的情感满足。有些热销爆款一上架便掀起抢购狂潮,还因其稀缺性,抢到后可以在“小圈子”里分享,进一步加强群体认同感。

李琦森这样一位从不护肤的“糙汉”,从没想过自己会花几百元买下一罐科颜氏高保湿面霜,只因这款面霜与游戏《崩坏:星穹铁道》联名。联名套装包含限量的面霜瓶盖、联名立牌、联名徽章和一个游戏道具礼包。得到面霜后,李琦森随即多角度精心摆拍,发到朋友圈后,立马收获大量点赞,这让他感到很满足。

联名产品价格虚高

在“万物皆可联名”的时代,不少IP爱好者认为,联名款可以为品牌增值,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感。但在“上头”过后,也有市民思考,联名也许只是商家营造的“噱头”。

近日,肯德基推出泡泡玛特MINI ME联名套餐,售价99元。套餐中所包含的餐饮,如果不使用优惠券购买,总价也不超过70元。“孩子吵着要套餐中的玩具,就给她买了个套餐,其实就是多花30元买了一个小玩意儿,有时候为了凑齐一套,还得吃好多次,想想其实挺不划算。”市民温小姐说道。

乙女游戏《恋与深空》也在不久前与名创优品推出了联名商品,作为游戏的忠实粉丝,张婷婷自然不容错过。“随便扫一眼,20厘米高的玩偶要69.9元、40厘米高的非限定款要159元、60厘米高的则要399元,连巴掌大小的15厘米挂件也要65元……”到门店逛了一圈后,张婷婷忍不住吐槽,“本来听说和《恋与深空》联名我还挺高兴的,现在看看,就是把我们粉丝当‘韭菜’。”

“很多联名款只是为了赚快钱,就多了个图案或者贴牌,一点新意都没有。”喜欢收集潮牌联名的林晨直摇头,“有些品牌一年能推出好几次联名款,我的钱包真是受不了。”细数自己收藏的各种联名款服装、饰品、生活用品,她表示:“其实冷静下来,会发现很多联名商品实用性不高,现在我不再为了性价比低的联名款买单了,我也会劝身边的人不要盲目为联名款花钱。”

此外,林晨还告诉记者,联名款的热销也导致乱象频出,有的黄牛会雇人排队购买,让一些真正喜欢联名款的消费者买不到。之后,黄牛再把产品放到二手平台高价出售,价格能翻几番。

联名“真香”也要理性消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热播剧、热门IP、游戏等进行跨界联名似乎已经成为商家常态化营销手段。老品牌的情怀叠加新生潮的热度,无论是市场效果,还是顾客体验,都达到了“1+1>2”的效果。如今联名商品五花八门,当人们如此“上头”地追捧,不顾一切地抢购联名商品时,真正关心、渴望的究竟是什么?

“《消费行为学》中提出,出人意料、不平常的刺激物更容易吸引大众关注,这是基于人类好奇心的本能。”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丽娜认为,人们对于新鲜未知事物总会表现出好奇和追求的心理,这是人的本能。品牌正是利用这一心理,采用“联名”“盲盒”等一些新奇的营销手段,推出能刺激消费者好奇心的新产品。

“年轻顾客更加注重消费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物理和感官刺激,还是社交价值和精神满足。”林丽娜表示,“买联名,一是买情怀与文化,二是获得其所在兴趣圈层的认同。联名产品上线前,品牌就开始造势,捕捉消费者的眼球,让人心生期待。产品上市之后又进行‘饥饿营销’,很快便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也就出现争抢现象。”

然而,从现状上看,品牌跨界联名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品牌带来了流量与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情绪价值,但“翻车”的情况也屡屡出现。一些联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少粗制滥造的联名产品流入市场,以文化IP的知名度、影响力掩盖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试图利用联名变成产品溢价的“砝码”。

对此林丽娜建议,消费者在面对联名商品时要保持冷静,不要一遇上“联名”产品就冲动消费,要理性判断按需购买,这样才能既买到自己喜欢的特色商品,又不被商家的花式营销所左右。

■本报记者 肖颖婧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