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们对传统农历新年的文化传承,除了记住举家团聚、放鞭炮、贴春联等少数年俗以外,不少民间老年俗正在悄悄消失。应该说,一些年俗逐渐消失,有其特定原因。与传统农耕文明不同的是,现代社会,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局限于一城一村式的传统生活方式,不再局限于农耕一种生产方式。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给传统节日文化与国人原有价值观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冲击。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新宠。传统节日文化确有式微的倾向。为此,许多人感叹洋节抢了传统节日的风头,春节年味淡了,一些老年俗不见了。国家对节假日休假政策做出调整,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正是对公众传统节日文化诉求的回应,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尽管有人感叹年味淡了、老年俗不见了,但是,“百节年为首”“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新春佳节作为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仍然承载着民众举家团圆、喜庆这种沉甸甸的传统文化。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并未根本改变。这一点远非公历新年(元旦)与西方的圣诞节能够比拟的。虽说老年俗渐行渐远,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还在。而且春节一直是传承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地域文化与亲情伦理的重要载体。这一点从中国特有的春运现象中可以得到佐证。
换个角度说,年俗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现代社会,通讯越来越发达,文化越来越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互联网世界越变越小,春节原有的团聚基因、饮食基因、喜庆基因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春节习俗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社会规律,这种渐进式变化难以阻挡。
比如,在旧时农历小年的祭灶活动,随着土灶台这一生活工具的拆除而逐渐消亡。比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燃放烟花爆竹逐步减少,微信抢红包、支付宝拼五福、抖音接龙红包、利用AI工具生成祝福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其他活动正在代替鞭炮充实年味。再比如,出嫁的女子除夕夜晚不能回娘家,正月不能剃头,这些愚昧、落后的年俗已经被多数人抛弃,即便有的地方还在坚持这样的年俗陋习,也会被公众批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年俗将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去粗存精,不断演变,一些文明、新潮的过年方式正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
因此,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新年俗还是旧年俗都是浓浓的年味,我们除了开展、记录一些传统习俗活动以外,关键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民俗、传统、城市、生活、时尚等诸多元素有机融合,营造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传统文化氛围,创造新的传统文化习俗品牌,让人们对传统习俗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才能真正诠释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年俗等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