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跃平
没有事先准备,没有做足“功课”,只是心驰神往,只是即兴而起。在华安县城会合后,我们沿着九龙江北溪沿岸,一路向北,向九龙山进发。
九龙山坐落于华安县湖林乡与仙都镇交界处,最高峰的九龙冠海拔1286米,因其九条山脉逶迤起伏,恰似九龙嬉戏而得名。九龙山雄伟壮观,自然风光秀美,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时的屯兵地、古战场。
据《漳州府志》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唐高宗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南下入闽平乱。陈政携年仅13岁的儿子陈元光,率精兵强将3000多名,从中原出征。唐军骁勇善战,连连获胜,打掉许多蛮獠盘踞的峒寨。在抵达九龙山东南麓的云山地界时,却遭到数倍于唐军兵力的围攻,双方在这里激战三天三夜。由于寡不敌众,加上行军南方水土不服,陷入困境的唐军无奈退守山高林密、山势陡峭的九龙山制高点九龙冠,据险死守60多天,多次打退蛮獠进攻。当5000多名官府援兵到达后,唐军重振军威,一举突围,转败为胜。
车子行驶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车上的人屏声静气,我的心提到嗓门上。越过一座座山岭,我们终于到被誉为世外桃源、海拔1100多米的九龙山顶。一下车,阵阵寒风,夹裹着山野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闭眸享受着天然氧吧的惬意。
要不是身临其境,真不敢相信这人迹罕至的地方,竟有如此妙趣天成的奇景。在高海拔的山顶上,竟有亿万年前由火山喷发口形成的天然湖泊。从公示牌上得知,湖泊面积3.5万平方米,蓄水容量10万立方米。为使其发挥效益,湖林乡政府筑坝拦水,对湖泊除险加固,建成小(二)型水库,以灌溉千亩良田。因其地处巍峨耸立的九龙山顶上,故称“天顶水库”。又因其像一座天池,有人称为“九龙天池”。清亮的湖水倒映着云的轻盈、树影的婆娑,我不禁想起“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句。徜徉湖畔,移步换景,有如游走于山水画卷之中,心旷神怡。
九龙天池造化神奇,而湖边山坡那枝叶低垂的竹子,又添一奇。相传当年陈政部队退守九龙山时,连夜命将士插竹筑寨,伐木为营。月色朦胧中,竹竿反插入土,不久居然长出新枝嫩叶。这就是九龙山上“倒插竹”的传说。令人称奇的还有,水里竟生长着怪异的小动物。它们眼黑脑袋圆,嘴小尾巴扁,体肥圆润,四肢短小,人称“四脚鱼”。相传陈政将军面对强敌,苦于无战马驰骋,跪哭湖边,感动了“四脚鱼”。“四脚鱼”倏然跳上岸化作战马,襄助唐军。
离开天顶水库,我们兴致勃勃游览九龙山。这延绵的大山几乎是岩石,土层稀薄。有裸露的岩石暗红斑驳,或是火山口的遗迹,抑或是勇士血染的色彩。沧海桑田,硕大的岩石岑寂在风轻云淡里,诉说着当年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瞧,一棵棵松柏枝杈向外向下伸展,好像佝偻的老人,即使脚下贫瘠,也傲然守住石山,坚韧不拔。而漫山的野杨梅,枝繁叶茂,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更矮小的山油茶、杜鹃花、藤石松也不甘示弱,恣意生长。
穿过一小段密林杂草,我们来到一巨石层叠的山崖,放眼望去,远山如黛,云雾缭绕,九龙江北溪如飘逸的绸缎。城关、仙都、湖林景致尽收眼底。文友聚焦最佳角度,把大好河山的画面一帧帧定格。
沿着林荫蔽日的山径继续前行,我们来到另一处高山湖泊,现已建成小(二)型水库,滋润着万亩平畴沃野。湖泊宛若玉女仰卧于群山怀抱中。民间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伟大功绩,将之命名太保崖水库。太保崖水库与天顶水库相距约2公里,分别坐落东西两侧。太保崖水库面积略小,精致灵秀。
大家在一峰顶路边席地而坐,休憩充饥。我频频凝望气势磅礴的九龙山,思古幽情穿越到1300年前:那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浮现眼前;那战鼓声声、军旗猎猎的呐喊萦绕耳边。在九龙山,唐军重振雄风,书写了开漳历史的壮丽诗篇。
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渲染得斑斓,唯美了九龙山草木风物,山水景致。我们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九龙山似梦非梦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