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静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首曲子结构分明,有慢板和快板的变化,描绘了夕阳西下、渔舟归港的恬静画面;旋律悠扬婉转,听者仿佛置身水墨画版的江南水乡。
作为古筝入门的必学曲目,我在初学时便被它优美的旋律吸引,练习时牢记着老师的提点:慢板时要注重气息的连贯与银色的纯净,尤其是左手的吟揉滑颤,要力度精准,投入情感;快板时则要求手指的灵活性和节奏的稳定性,感受指尖流淌的流畅感。努力之下,我终于以高分通过等级考试,评委的评语让我志得意满。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弹奏这首曲子成了我的骄傲。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便逐渐有了一些参与演出的机会,在得知演奏的曲目是《渔舟唱晚》时,我暗暗窃喜,这可是我最拿手的曲子呢。于是,我找出当时参加考试的录像,点开视频的那一刻,看着画面里那个肢体生硬的自己,耳朵里传来的乐曲更是毫无意境可言,一时语塞。完全不敢相信这样堪堪只称得上熟悉曲子弹奏方式的水平有什么资格拿到高分,老师对我的困惑似乎习以为常了,她说:“这个分数是给当初的你打的,人都是在进步的,这恰好说明了你的演奏水平慢慢提高了。”我突然明白这首曲子之所以能流传广泛、久盛不衰的原因了,虽然演奏的指法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掌握,但是要演奏出乐曲的意境,达到“以音绘景”的境界,是需要慢慢体会和打磨的;要在细节处感受乐曲的韵律,需要戒骄戒躁,静下心来,才能透过指尖将乐曲的意境细腻地呈现出来。
一转眼,学习古筝快10年了,我早已脱去最初的生涩。随着我们古筝演奏团队的壮大,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开始自办古筝演奏会。巧的是在今年演奏会的演奏曲目中又出现了《渔舟唱晚》,虽然是改编过的弹唱版,但是接到演奏任务时,我的心里还是有些得意,这毕竟是我反复打磨过的曲子,顺利演奏当然不在话下。直到集体排练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又一次高估了自己。弹唱曲目的演奏需要边弹边唱,虽然这几年间也接触过一些弹唱的曲子,但是《渔舟唱晚》由于多人齐奏,不仅要注意弹奏时的强弱对比、音色明暗的变化,还要留心与其他成员的配合,更要在弹奏的同时把歌词唱出来,一心多用,我这才切身体会了什么叫“手忙脚乱”。
一首乐曲贯穿了我学习古筝的经历,直到如今仍需不断地练习。学无止境,我心戚戚然:从单纯的“弹对音符”到追求“情感表达”,既是指尖技的磨炼,更是心间道的修行。一次次的“我与我周转”成就了我习筝路上的螺旋式成长。曲目的排练仍在持续,但愿我的指尖能更自如地勾勒夕阳、水波与归舟的古典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