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大赛,对我而言,恰似一场关于专业认知的破茧之旅。它不仅让我在教学技能上得到了锻炼,更在心态、备赛策略以及对教学本质的理解上有了深刻的认识。
备赛过程是一场漫长的积累与准备。熟读教材与课标是基础,只有对教材的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及单元学习任务了然于胸,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同时,将课标理念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观摩名家课例则为我提供了不同的教学视角和创意灵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不能盲目模仿,应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形成独特的教学思路。在回顾重读我“亲生”的教案的过程中,这种“跳一跳、能够到”的准备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比赛焦虑,让我能够冷静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盘活”了我的“教育资源库”。
心态制胜,细节定局。比赛当天,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抽签环节,我抽到了一个相对靠后的号码,内心的慌乱瞬间涌上心头。但很快,我调整心态,告诉自己无论号码靠前还是靠后,都要全力以赴。号数靠后,固然会有难出亮点的焦虑,但也有了候考时间的“延长”。利用比赛进度的时间差,我无形中“多”出了半个小时,可以再度梳理我的教学设计,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事实证明,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在观评课环节,面对《阿Q正传》《边城》联读课例,我果断放弃预设模板,紧扣“学习活动与文本解读关系”的题干要求,用“活动服务文本而非替代文本”的评判框架斩获90.4分的高分。
通过这次比赛,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要有学习活动的“巧妙设计”,更要有文本解读的“生成焦虑”,不忘语文课的根本,不忘语文教师的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