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蔡元培坚持十二年的“特殊礼仪”

蔡元培

☉张达明 文 弘艺 供图

1916年12月26日,时年49岁的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整顿教师队伍。他认为,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应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坚持“学诣为主”的聘任宗旨,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根据这一宗旨,蔡元培对北大教师队伍进行了充实和整顿,一方面辞掉了一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一方面邀请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如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有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像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可喜局面。

对于聘任的这些著名教授,蔡元培都给予了不菲的薪酬,而在每月到了发薪的日子,他从不让教授们去总务处领取,而是由他一一登门亲自“请安”。每次去,他都穿着一身一尘不染的西装,再带两个助手,与他一起坐着马车前往。到了某位教授的宅府前,先由助手上前轻拍门环,蔡元培则站立一边静候,稍等片刻教授开门迎接后,他已在门口躬身作揖。又一起和教授进了厅堂,坐下后,蔡元培两手手指交叉在一起放在膝上,安详微笑地褒扬教授新近发表的某篇论文,又不经意间转换了话题,亲切询问教授的饮食起居和家人的情况。不到十分钟的雅叙后,蔡元培起身再躬身作揖,然后离去。而就在双方短暂的叙谈中,薪酬已由助手悄悄交给了教授的家人,蔡元培直到离去,口中也绝不提及薪酬一事。

“蔡校长对教授出乎意料的恭敬,将中华民族礼貌文雅的美德嘉行,应用到了极限。”说这话的是梁漱溟。当年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但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究元决疑论》,对佛学则有着独到的见解,不仅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更为蔡元培所赏识,遂被聘为北大的印度哲学教席。

梁漱溟说,蔡元培校长给教授送薪酬的“特殊礼仪”,在任北大校长的12年间,这一“特殊礼仪”就坚持了12年,一个月都没有落下,不仅使教授们深深感到蔡校长对自己的尊重,而且也展示了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篮的北大依然延续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嘉行,使教师队伍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踏实感。“每次蔡校长来给我‘请安’,都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在雾霭迷漫的海上向彼岸费力划着一叶小舟的人,就在筋疲力尽即将失去信心时,忽然间却幸运地触到了海滩,望见了平原、村落和熙攘的人流,顿时便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