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三世明经 祖孙教台:林虎榜

▲漳浦乌石三凤厅祖厝(林生财 摄) ▼虎榜及夫人神道碑 ◀国家第一档案馆关于林虎榜的奏折

大田县志修志职员姓名

台湾彰化县志重修邑学记

☉林小耀 文/图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世家往往承载着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林虎榜,这位出生于清代福建漳浦的教育家与官员,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继承了家族深厚的教育传统,更以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为漳台两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本文将通过梳理林虎榜的生平事迹,展现其在教育领域的成就,揭示一位清代官员如何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虎榜(约1735-1795),字孙韩,号思亭、海邦外史,祖籍乌石三凤厅社,生于旧镇桥头圩,后居漳浦县城军营顶花亭巷口。他是乌石林氏第十六世,出身于教育世家。其烈祖林一新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联捷进士,曾任云南按察司佥事;天祖林士旂为明万历七年(1575年)举人,曾任河南南阳舞阳知县;祖父林江誉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岁贡,曾任汀州府永定、台湾诸罗县学训导,兼署彰化;父亲林在田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岁贡。祖孙三代皆为贡生,世称“三世明经”,传为佳话。府第大门对联为:“三世明经天下有,祖孙教台世间稀。”其后裔多居住于桥头圩、城关等地。

林虎榜自幼生长于浓厚的家学氛围中,酷爱诗书,才华横溢,学业成绩优异。考入县学后,因成绩突出被补为廪生,享受生活补助。在历次府试中,他屡获佳绩,受到知县徐尚忠、教谕吴名带、林国柱等地方官员的极力推崇,知府魏嵉和提督学政的官员也对他赏识有加,以国士待之,并特别推荐。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适逢十二年一次的拔贡考试,漳州府仅有一个名额,林虎榜被推荐为拔贡生。随后,他赴吏部参加选取考试,荣获第一名,成为拔元。按规定,拔贡大挑一等可试用为知县,但他却选择从教职做起。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被授予大田训导,以教谕衔管理训导事务。在任期间,他兴学重教,注重人才培养,积极重建文昌阁,修缮仙峰桥,设置渡头,为大田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编纂了《大田县志》,对旧志进行修订和补充,使其篇幅增加三成,内容更为完善。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闰六月,林虎榜调任台湾彰化县学训导。彰化县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当时设有儒学教谕一名,雍正十年(1732年)增设训导一名。林虎榜到任后,继承祖父林江誉的遗志,严立学规,循循善诱,使学风大为改观。他积极参与县学文庙的修建,努力募捐,克服困难,未动用国库,也未劳役百姓,为学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时任彰化知县张世珍撰文碑记,以资纪念。他对台湾土番社学的番童也悉心教化,深受番民敬服。离任时,士民遮道挽留,一直送到海口上船,依依惜别。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林虎榜因海疆俸满,候补知县。同年九月,父亲林在田去世,他回家守制。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一月,守制期满后,他补任连江县丞教谕,任期较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他升任江西高州府石城知县。在任期间,他重修魁星阁,增高魁星、文昌帝君两尊神像,并将其合并在魁星阁祭祀,后改为独立祀魁星。他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七月,林虎榜调任广东惠州府归善知县。在任期间,他再次增加义学回澜书院的补贴费用,为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了资助。因书院地处低洼,常遭水灾,他将其迁至南门城角,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他还用灰石鳞砌修筑北城外石矶上的马路,造福百姓。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林虎榜升补湖南长沙府同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七月,他到任直隶澧州知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奉上谕补授广西庆远知府,管辖范围包括宜山县、河池州、天河县、思恩县等地及多个土司、土县、土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宜山县有贼寇踞山为营,四处抢劫,扰害百姓。林虎榜命官兵搜捕捉拿,成功平定贼患,为百姓创造了安宁的生活环境。他还修建了百花亭、二侯庙、火神庙、龙神庙、云窟等文化圣地,并修缮了德胜镇城隍庙、学宫,改变了宜山文教长期偏重县城的局面。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十五日,林虎榜到任太平知府,六月十八日署理两江兵备道。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十八日,他卸任知府,次年春特授知府加一级。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二十九日,他回任太平知府,六月十八日署理两江兵备道。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二十六,他奉文补授知府。因八年俸满,他请咨赴部引见。太平府管辖范围广泛,包括一县四州二厅十六土州二土县一土司,即崇善县、宁明州、左州、养利州、永康州、龙州厅、明江厅、罗白土县、罗阳土县及多个土州、土司、土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林虎榜重修崇善县文庙,为学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四月,他奉旨回任太平知府。乾隆六十年(1795年)闰二月初九,他因边俸期满赴省验看,行至南宁时,突发喘咳病,暂住郡城,延医调治,但病情未见好转,最终在南宁寓所病逝。

林虎榜以拔贡起步,一生热忱于教育事业。他本可直接授知县,却选择从教职做起,始终关注教育,为地方儒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力主学以致用,奉行圣谕:“国养人才,将用以致君、泽民、治国、平天下。若囿于积习,不能奋然求至于圣贤者,岂不谬哉!”他每到一处,都带动了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传播,深刻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和行为方式。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无论是台湾彰化的番民,还是广西庆远、太平的土著,都在他的影响下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传承和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林虎榜以身作则,不囿于积习,奋然而起,终成一代名宦。因其曾担任广西两江兵备道,故世称“林道爷”。

林虎榜的神道碑位于旧镇山兜深水坑社东侧路边,是漳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80厘米,宽90厘米,有底座,原有碑亭,现存残柱。碑文如下:“皇清 诰授中宪大夫广西两江兵备道思亭林公暨恭人陈氏(元)神道 道光甲申仲春。”

林虎榜还为杜浔厦卢卢鸿的未婚妻林氏所立的“节孝”坊题写柱联:“甫纳聘,红南飞来,苦节早关天定;□□□,□心永矢,女贞用表华坊”署名:“海邦外史,愚侄虎榜顿首拜书。”该坊表现存四根支柱,为县级文保单位。

林虎榜以“三世明经”的家学渊源为起点,凭借自身的学识与品德,在清代的教育与官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漳州到台湾,从广西到广东,他不仅推动了地方教育的繁荣,更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所倡导的“学以致用”理念,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