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琳雅)6月29日,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成立暨研讨会举行。 闽南师范大学、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以及高校及科研机构非遗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地方非遗传承领域代表等共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时刻。
当日上午,非遗研究中心在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正式揭牌。该中心由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牵头成立,旨在整合学院在音乐、美术、设计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构建“学术研究+实践传承+教育创新”三位一体模式,为闽南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揭牌仪式后,与会嘉宾观摩了漳州布袋木偶、漳浦剪纸等闽南非遗表演及地方非遗展。在沉浸式体验中,嘉宾们深度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随后,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合作创新路径”主题,专家学者展开研讨,就非遗活化利用、数字化传播、青年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对话,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路径。
据了解,闽南地区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漳州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漳浦剪纸等1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然而,现代化进程加剧了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对此,新成立的非遗研究中心规划了四大核心方向:深入挖掘闽南非遗历史谱系并构建理论体系;联合非遗传承人、工艺坊建立“高校—传承人—社区”联动机制;将非遗技艺融入艺术专业课程以培育复合型人才;通过数字化展陈、文创开发等提升公众参与度。
闽南师大艺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闽南非遗保护事业迈入校地协同、产学研融合的新阶段,未来将以项目制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助力闽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