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过得去吗?”电动自行车车主骑行过石墩时,心里总要咯噔一下。如若车主一不留神,或是两车交会,膝盖便很容易剐蹭或撞上路口的石墩,随之便是一声——“哎呀!”
石墩间距过小,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市区瑞京路、胜利西路、钟法路等道路,观察到目前漳州市区的石墩主要分为三种:圆柱形、半球形和沙漏型。
经过实地测量,发现大部分石墩间距为1.2米至1.6米(为排除特殊情况,测量选取的对象为同一排石墩靠中间、电动车通行较为集中的通道,以下同)。根据2019年4月15日正式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其中规定电动自行车车体宽度除车把手、脚蹬部分外,应小于或等于0.45米。在实际的骑行过程中,为保障行车安全,留足安全距离,一般车主还会与石墩及其他车辆、行人保持一定距离,若以1.4米的石墩间距,基本上只能保障一辆电动车通过。若是骑行者与前车车距不大,很容易因视线被挡而猝不及防,出现磕碰的情况。
以市医院东北3号门为例,门口的非机动车道仅有4.4米宽,而两个圆柱形石墩将道路分为三道通道,最窄处仅有1.2米。平时漳州市医院门口候车的市民较多,一些患者行走速度较为缓慢,遇到上下班高峰期,门口道路便更加拥挤,石墩磕碰膝盖现象更多。
石墩布局不够合理,也是记者在观察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在市区部分道路拐角,因石墩摆放位置不合理,时常造成电动车不好拐入非机动车道。例如,由瑞京路右拐进入钟法路的路口,石墩摆放为扇形状。市民骑行在这个路段,因为转向角度较大,可能出现“头过尾撞”的情况。
☉本报记者 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