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漳州玉兰学校教师林军勇作为福建省第13批对口援宁支教队员,告别亲人到宁夏支教一年。时隔七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于2018年6月,再次向上级组织递交了援疆的支教申请,从六盘山到天山,三尺讲台上,这位七尺男儿收获了别样的人生经历。
林军勇告诉记者,自己觉得很幸运,能远赴万里之遥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活。“我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年过八旬的父亲的支持。”林军勇的父亲是位转业干部、老共产党员,临行前父亲说:“不用担心我和你妈,到那边要好好工作,注意身体。”
水土不服等原因带来的不良反应,是林军勇首先要过的第一道难关。整夜睡不着觉,腹胀、腹痛吃不下饭,气候干燥火气大导致流鼻血、口腔溃烂等等,再加上受援助的学校一线教师不足,老师们的工作任务很繁重。林军勇回忆道,那时每周的课多达18节,再加上五天的晨读和午读、下班辅导,真不知道周六还有全自治区统一的民族学生识字补教和临时性的任务,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咬着牙坚持下来的。原本身体不错的他,最后还是病倒了。
“向学校请了一天假,到县医院打针输液,又继续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林军勇说,因为当时有好几位老师生病请假,教务处正为没有老师代课而一筹莫展。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能给学校增添麻烦,更不能让两个班的孩子没有老师上课。那一周,到了饭点他只能吃一些稀饭、小米粥,一边吃药输液,一边上课,体重整整掉了十斤。
为圆满完成支教任务,林军勇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管理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果,他经常上网查资料、听专家讲座、每周坚持听教研组老师的课,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符合当地学生实情,课堂效果精彩高效,让同学们乐学愿学善学。课余,他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讲内地的故事,讲外面的世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林老师注意在讲课时放慢节奏,放缓语速,尽量照顾每一个学生,“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最令林军勇难忘的是,2019年的元旦,他精心策划、组织召开“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家长、科任教师和学校负责人共同参与,请少数民族同学在班会上分享民族风俗习惯和节日礼仪文化,表演本民族的歌舞等。他向大家介绍了福建的地域文化和家乡的美食,还即兴演唱了一首闽南语歌曲,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