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秒,“咔嚓”一声,锁开了,解了被困人的燃眉之急。这是开锁匠的工作日常。这份谋生的行当看上去很普通,可是要做好,除了要有匠心,还要有善心、社会公德心。
他叫蓝育鹏,48岁,戴着眼镜的他有几分儒雅,单看外表很难与开锁匠联想到一起。由于出色的开锁技术和职业道德,在龙海港尾镇、漳州开发区一带,人们总是亲切地尊称他“蓝师傅”。
“蓝师傅,快过来,两位老人被锁在门外,很着急……”采访时,港尾一小区物业人员给蓝师傅打电话,他背起随身携带的工具箱,启动小车前往。十几分钟后,蓝师傅到达现场,用了几十秒时间把锁打开。“师傅要换锁吗?”“不用,锁的结构没有破坏,可以照常使用,我帮你把锁保养一下,上一下油,以后更好打开。”“我这个推拉门也不好打开,你也帮我修一下吧。”……原本只是简单的开锁服务,蓝师傅却有求必应,花了快半小时,为老人家免费提供了额外服务。
开锁,可以说是蓝师傅祖传手艺。50多年前,蓝师傅的父亲是当地一名手艺人,会修各种锁类、钟表、配钥匙,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全家人。蓝师傅十几岁的时候,觉得父亲的手艺好玩,时不时当父亲的小帮手。而他也很有钻研精神,总是自己研究锁的结构原理。但成年后,蓝师傅并未从事这一行当,在深圳打工后回家乡做生意,因为被人赊账没有本钱继续投资,2003年只好继承父亲的衣钵,帮人修锁换锁开锁。“那时没有其他门路,只好从事这种低成本的手工个体服务业,早期主要是修锁换锁,也大概是那时候开始,开锁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因为开锁是特殊行业,我们就正式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蓝师傅说。
原本以为,开锁服务很大程度上只是与人方便,却没想到也能救人。2018年夏天,蓝师傅经历了他开锁生涯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那天,他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一家瓷砖店老板说,他2岁的儿子把自己反锁在二楼,一直哭,家人心急如焚。几分钟后,蓝师傅赶到现场,花了一分多钟把锁打开。担心小孩在门边,他把锁打开后不敢贸然推开,而是轻轻把门打开30厘米左右,把头探进去,没看到孩子在门后,“我瞄了一眼屋内,没看到小孩,也没听到孩子的哭声,就把门完全打开,抬头一看,吓得心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蓝育鹏看到小孩在窗户旁,脚下垫着凳子,一条腿腾空翘起,另一只脚踮起脚尖站在凳子上,大半个身子已经探出窗户外,两只小手似乎要抓什么东西,抓不到又不断挥舞着,而窗户外没有装防盗网。“眼看就要掉下去了,我赶紧冲上前把孩子抱下来,如果晚个十几秒,后果不堪设想。”事后,蓝师傅问孩子的家人,是不是在楼下窗户外的位置喊孩子,孩子才循声到窗户旁?果然不出所料。从那之后,如果有小孩被困求助开锁,蓝师傅都要在电话里事先交代:一定不要在楼下窗户外的位置叫唤孩子。
“孩子被困确实是比较危险,尤其是年龄小的,一个人被关在屋子里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除了要更快到达现场,还要更谨慎。”接触修锁开锁这行当二三十年来,蓝师傅救下200多名被困小孩。而蓝师傅做的好事不只开锁救人,如果是困难群众、五保户找他开锁修锁,他分文不取,如果需要换锁,他便自己掏腰包,为他们更换新锁。
开锁不仅能帮人、救人,还要有道德底线,“慧眼识人”。蓝师傅说,如果不是民警或小区物业人员求助,而是个人要求开锁的话,他一定要核实身份。“有人出高价让我帮忙开车锁,我一定要核对行驶证和驾驶证,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件,又没有警方证明,我一定不给开锁。”这样的职业道德,蓝师傅一直遵守着。曾经有人拿着印在肥皂上、纸上或者制成其他软模上门要求配钥匙,蓝师傅内心存疑,便婉转地告知:“不拿钥匙来配,都配不了。”
蓝师傅依然每天奔忙在开锁的路上。有人问他,几十年做同一件事,不觉得很枯燥吗?他说,开锁是一件有趣的事,锁每几年就更新换代,每一种新锁上市,他都要钻研学习,“从以前的牛头锁、球形锁,到后来的防盗锁,再到如今的智能锁,锁在不断地升级,我也要与时俱进,做到老,学到老。”
⊙记者 周杨宁 通讯员 林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