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龙海县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经气象部门统计,这场旱灾持续时间长达250多天。
在那个年代,粮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常言道:“有粮不慌,无粮不稳。”为了抢农时,保春耕,夺取粮食生产大丰收,龙海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号召:“九龙江有水不算旱”,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开展抗旱保丰收的斗争。
县委领导和水利部门的专家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决定先堵截西溪,迫使江水提高水位,灌溉下游十万亩良田。榜山公社党委发出号召:“让水三天。”这就是“淹千三,救十万,舍小家,保大家,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榜山风格”。随着抗旱斗争的深入开展,“榜山风格”迅速在整个九龙江流域推广普及,人们纷纷以“榜山风格”为榜样,涌现出许许多多“榜山风格”式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也就是“龙江精神”。
榜山公社淹掉了1300亩,下游社队在解决了旱情之后,迅速回头支援榜山公社,把1300亩受淹农田的积水排出去,抢播抢种,减少损失。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榜山风格”的感召下,全县人民团结协作,战胜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和夏季的洪涝灾害,夺取了抗旱保丰收战役的全面胜利,取得了“旱天不旱地,旱灾不旱市,粮食夺高产,实现千斤县”的喜人成绩。可以说,“龙江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精神,它和我们中华民族所提倡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