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清
“入港随弯,入村随俗”这句闽南俗语,意在告诫人们:凡事都要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切不可死守常规,死抱教条,机械应对。
江海中由于水面宽阔,航船除了要避开其他船只和水底暗礁,大可以直来直去航行;如在港湾里航行,则要顺着弯曲的港道行进。如郑和下西洋,所率船队可以在浩瀚的海面上,列成队形浩浩荡荡地行驶,但一进某一国的港湾,则要按照港湾的地形化整为零循序渐进,不能随意莽撞行驶。这就是“入港随弯”。
不同的村庄都有不同的风俗,有的地方死人可以放鞭炮,有的地方却禁忌放鞭炮,所以外地人一进入人家的村庄,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经过彝族部落,毛主席提出到彝族部落要尊重彝族的风俗,不能像汉族地区那样可以打土豪。按照红军的规矩是不能搞对天盟誓结拜团伙那一套,但彝族头人小叶丹,却提出要和红军打头阵的首领刘伯承结成异姓兄弟,刘伯承坦然应承,按照彝族的风俗和小叶丹歃血为盟,请小叶丹派人带路,终于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这就是“入村随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头提出“以粮为纲”,老家县份是粮食高产县,平原地区出现许多年亩产稻谷2000斤的连片高产田,也涌现一批种田能手和劳模。沿海地区因都是沙质田,只能种番薯、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为了夺取粮食增产,某公社书记提出“因地制宜,扩种番薯”“以粮为纲,加种一冬(多种一季)”的口号,这也是“入港随弯,入村随俗”的表现。
山路九十九弯,水路九十九曲,大道通天弯弯曲曲,大千世界景色各异。人们要从容前行,都必须提倡“入港随弯,入村随俗”,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