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诏安县梅岭镇宫口村天后宫背后有一座小山包,山包形状如螺,名叫螺仔山。螺仔山南侧山腰巍然屹立着一块高约5米,面宽约2米的屏石,上面镌刻着“闽南第一营”五个楷书大字,大字左中下侧落款“乌邑龚阳山书”。螺仔山高约25米,山势平缓,山顶是一个平坦如埕,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的平地,矗立一座高大的“聖宫亭”,旁有块石碑,记录着“聖宫亭”的建造情况。螺仔山草木苍荣,古榕劲秀,巨石峻峭,邻村面海,2014年,被诏安县梅岭镇打造为海滨公园。现在,该处已成为附近村民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当地老百姓相传,这里曾是明朝时任福建总兵、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旧营址,戚继光曾在这里带领他的将士写下了辉耀史册的抗倭英雄史。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东南沿海,勾结地方不法民众,加上地方官吏的盘剥,许多民众生活难以为继,一些不法民众或下海为盗,或勾结日倭寇,助纣为虐。当时,在东南沿海出现了一大批极有势力的海盗,在这些海盗当中有一个名叫吴平的福建诏安县梅岭人,自立山头,长期与倭寇互相勾结,横行闽、粤交界处。他骁勇善战,胆力过人,有谋略,被海盗头目许朝光、林道乾、曾一本等共推为群盗之首。吴平常年活跃于闽、粤沿海,实施劫掠,官兵多方围剿,他不但没被制服,反而越做越大,在闽、粤沿海建立多处基地,最多时徒众达二万余人。其势力已严重危害着闽、粤沿海的安全,成为朝廷的一大隐患。
1564年,福建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俞大猷通过多次征战,基本歼灭闽、广沿海倭寇,使吴平势力孤立无援。戚继光和俞大猷招抚吴平,吴平表面上接受招抚,实却伺机占据家乡梅岭地区,在此修筑防御工事,建造战船百余艘,招集徒众近万,不断扩充势力,四处掠劫,攻击明军。
戚继光和俞大猷在招抚吴平无望的情况下,决定联手夹击,剿灭吴平。1565年春,建宁行都司傅应嘉率水师自浯岛(今金门东)往梅岭外海进击,戚继光率领陆军自漳浦往梅岭疾进。吴平在抵抗不力之下从海上向广东流窜。途经广东大潭澳被广东参将汤克宽率领的水师击沉船只二十余艘。吴平逃入闽、粤交界的南澳岛,筑城立营,龟宿孤岛,负隅顽抗。
1565年8月,戚继光率领了一支从温州招募的训练有素的戚家军挺进诏安,在诏安梅岭宫口一带树栅安营,此营后来被誉为“闽南第一营”,驻址就在今天的宫口村螺仔山一带。
“闽南第一营”驻扎梅岭后,在闽、粤沿海一带征用了大批渔船,用渔船载石沉塞港口,调战船环列宰猪、大沙等处,对南澳岛实行封锁,切断吴平海上逃路,选择离吴平营地约三十里,海滩平坦、容易登陆的龙眼沙为突破点,采用正面部队冲锋、骑兵策应和部分兵力包操吴平后方,三路兵力同时登陆的战略部署剿灭吴平。当年9月底,“闽南第一营”在龙眼沙登岛成功,建立海滩据点。 “闽南第一营”登岛后,一方面与吴平匪徒激战,一方面散发预先准备好的劝降檄文,摧毁吴平匪徒斗志。吴平党羽人心大乱,纷纷弃械投降。时俞大猷、汤克宽等也调战船三百余艘赶到南澳岛支援,两军会师,声威大振。吴平匪徒节节溃败,“闽南第一营”趁势直捣敌营,吴平入海逃窜,又遭俞大猷水军猛击,仅带八百残寇搭上四十艘海船猖獗出逃。“闽南第一营”会合俞大猷部紧跟追击,把吴平逼近广东雷州(康海)、广廉(合浦)一带。至1566年4月,吴平率领他的少数残兵败卒逃窜到安南(越南)万桥山,被俞大猷、汤克宽歼灭,吴平赴水而死。至此,以吴平为首的在东南沿海祸患多年的倭寇终于被剿灭,闽、粤沿海回归波平浪静,民众恢复了安居乐业。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韬钤深处》诗)”当年,民族英雄、诗人戚继光立下的宏愿“但愿海波平”早已实现了。“闽南第一营”抗倭故事也已经过去六百多年,而他们谱写的一篇篇英雄故事,一曲曲英雄赞歌却永载史册,永远书写在闽南人民的心里,为人民世世代代相传和称颂。“闽南第一营”永远镌刻在闽南大地,镌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