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网事

今年“六一”网络防沉迷再添“利器”

——“利器”并非全部,仍需多方努力

(资料图片)

【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其中针对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网络社会新情况、新问题,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

防沉迷不断完善

但仍存在问题

当下,互联网是青少年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但伴随而来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也正日渐凸显。为此,我国网信办与各大互联网企业实行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网络实名制、“青少年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并不断完善。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最早在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的游戏市场给予限制,该系统设定未成年人在游玩网络游戏时每日3小时内为健康游戏时间,3~5小时为疲劳游戏时间,游戏收益减半,超过5小时则收益为0。这种做法既普及了健康游戏时间理念,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的在线时长。而随着近年来对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的呼声越来越大,腾讯游戏等各大网络游戏平台又先后推出多项严格的限制措施:对所有实名认证为未成年用户的账号限制游玩时长,平时每天限玩1.5小时,节假日限玩3小时,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禁玩;限制充值额度,8岁以下用户无法充值,8至16岁用户每月限充200元,16至18岁用户每月限充400元;在游戏中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对疑似未成年人用户进行甄别,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

“现在游戏那么多,腾讯的玩完了又可以换网易的,或者换个号,还不是继续玩。”某中学学生小林告诉记者,由于不同平台之间实名认证系统互不相通,部分平台入口阶段缺少鉴别等问题,自己可以通过跨平台、开小号、用父母身份证注册等种种办法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除网络游戏外,短视频、直播等也是令人十分“上瘾”的。面对未成年人自制力相对缺失,对良莠不齐的视频、直播内容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自2019年3月起,国内主要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开始试点上线“青少年模式”,通过内容、使用时段、时长等方面的特殊设计,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目前,多数平台会在用户首次进入App时进行弹窗提示是否开启“青少年模式”。

市民陈女士是一位年轻的全职妈妈,每天负责照顾女儿萱萱的日常起居。现在萱萱和妈妈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睡觉前一起刷抖音。小陈说:“刚开始还不敢给萱萱看,毕竟这个东西大人也比较上瘾,而且视频内容有好有坏,好在抖音现在有‘青少年模式’,既可以给小朋友看适合他们的视频,又能限制使用时长。”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曾指出,“青少年模式”是有效果的,但是还有些漏洞和薄弱环节。

据了解,目前对于青少年使用频率较高的视频类App,包括抖音、快手、优酷、爱奇艺、微信视频号、腾讯视频、B站等均已按照国家网信办相关政策规定上线“青少年模式”,但该模式的实施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少网友指出,很多孩子通过卸载重装、重置密码等手段便可轻松绕过该模式,也有网友表示,“青少年模式”下视频内容单调,无法满足所有年龄段未成年人的需求。

建立统一身份认证

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对于如何解决当前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问题,更好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家近阶段做出一系列举措。

2020年12月17日的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表示,目前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已基本建成,正组织企业分批接入,在明年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而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此前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落实防沉迷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

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规定中提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第七十五条规定中提出: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第六十五条规定中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我国进一步加强了行业监管,解决了防沉迷系统在不同平台互不相通导致时间控制无效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满足未成年人的文化需求,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专家介绍,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可以解决平台掌握大量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从而造成隐私泄露的问题,又能更好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至此,企业、监管部门、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但要做好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工作,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

“人人有责”

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还明确规定了社会各界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就包括: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等。

某中学教师周老师对于新出台的规定表示非常的期待,“如今孩子带手机进学校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问题。部分家长只关心能否及时的和孩子取到联系,对于学生是否会沉迷网络,进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作息的问题统统丢给老师。新规的出台让我们能够有合理合法的依据与家长沟通,共同承担监管责任。”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并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群体的事,新建立的系统也并非法官,不能限制一切,最终还是需要借助整个社会共同的力量,支持防沉迷系统政策发展,为未成年人网络之旅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张昊填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