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春,九龙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为了战胜这场旱灾,龙海人民在龙海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展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的战斗,创造了大灾之年大丰收的奇迹,形成了以“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核心的龙江精神。新时代下,龙江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未来奋斗中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从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中汲取奉献力量
在龙江精神内涵的诸多要素中,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还体现在整个九龙江大大小小堵江截流、引水抗旱过程的龙海人民身上。当年,面对肆虐的旱情和人民的艰辛生活,龙海县委可以从社会、整体、大局的视角去明辨是非,权衡得失,在经过反复考察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毅然做出“堵江截流、引水溶田”的战略决策,保住了下游受旱的10万亩良田,充分体现出共产党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鲜明品格。在面对因堵江造成损失的时候,洋西人民从全县大局的角度,宁愿自己受淹、受旱,表现出了人民群众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龙江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激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有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丰富内涵,才使龙江精神具有时代的感召力和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明确,“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践行和弘扬龙江精神,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善于围绕对党和国家的大事进行认识和把握,自觉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正确把握当前的时代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才能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将党和人民的事业越干越好。
从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精神中汲取初心力量
在堵江抗旱的过程中,龙海县委和各级政府深入实际了解灾情,制定出科学的抗旱计划和实施方案,并且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抗击自然灾害,最终取得了抗旱救灾的伟大胜利。一方面,面对灾情,龙海县委顶住困难和压力,及时大胆地提出“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等口号。为验证堵江方案是否可行,县委从时间和空间上开展了深入的调研考察,并突破地域和个体的局限,协调各个地区和单位“形成一盘棋”共同完成。正是这样科学的决策和全盘的统筹,为短期内组织大兵团作战,确保堵江截流工程取得成功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面对如此浩大的堵江截流工程,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成为各公社、各大队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他们采取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去感召群众,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正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并且牢牢地依靠群众,才能说服群众、打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新时代下,我们要大力践行和弘扬龙江精神,不忘“为民”初心,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关心和帮助群众,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困难,以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做好本职工作,并且要紧紧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因素,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从顽强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中汲取进取力量
天灾需要全国人民顽强奋斗、团结协作,才能共渡难关。在巨大的天灾面前,龙海县委和各级政府集全县之力,带领龙海人民直面困难、奋力苦战,共同完成了抗旱保丰收的重任。堵江截流,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县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公社、各大队的干部群众,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纷纷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艰巨的堵江劳动中。为支援抗旱堵江,各公社抽调了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组成突击队奔赴工地日夜奋战;在得知北溪堵江工程急需3万条草袋后,石码镇立即把居民组织起来,和干部、职工一起,在机关、食堂、街道走廊突击缝制草袋;为了架设中港渡槽,县手工业局组织92名木工开展协作,突击赶制木槽,提前完成了架设渡槽的任务;在大坝合龙急需大量茅草时,洋西人民献出烧砖瓦的5万多斤茅草等。短短的一周时间,经过争分夺秒,革命加拼命的紧张劳动,终于在洋西旁边的江面上建起了一条500多米长的拦江大坝,救活了下游大量的水田园地,解救了十万火急的春耕生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龙江精神,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局面的准备,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关键时刻更要挺身而出;发扬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团结同志,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在攻坚克难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