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繁星渐明,远山如黛。
他看着书桌上惨不忍睹的高三月考试卷,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
对于他这个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来说,高中的疼痛根本就不是浮夸的三角恋、乐队和街头黑道,而是体育课腋下的汗水,找不到伴的午餐,以及不敢递给父母的试卷,就连青春都是敏感和自卑。
在学校,他有着最可悲而尴尬的身份,是那种处在重点高中重点班里既不是学霸又不全是学渣的人。他认真听课,却依旧一知半解;作业不会做,只好以抄为主;为人低调近乎透明,在班里没什么存在感;为考试成绩着急,又无计可施;三分钟热度,又恨自己不争气。他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犹记得,进入高中后,班主任曾让大家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自己的理想大学。年少气盛的他大笔一挥,壮志凌云地写下七字——“何人不起燕园情”。
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要上就上最好的大学。
然而,接下来的两年里,他遇到了太多的打击。残酷的现实早已磨平了他的棱角,热血方刚的心早已近乎麻木,昔日的燕园梦更被他羞愧地埋藏心底。压抑和迷茫如同浓稠的夜色让他的生活变得暗淡无光,使他无数次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
这次,也不例外。今夜,注定无眠……
看着毫无起色的成绩,他扪心自问,是啊,他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默默关掉台灯,戴上耳机,踱出宿舍,来到天台,把日常播放的英语音频换成了很久没听的歌曲,看着夜色渐浓,大雾四起,山色含烟。听着一首首略有伤情的歌谣,有想家的冲动,忍不住往家里打了个电话。电话通了的一瞬间他又后悔了,这大半夜的怎么能再打扰父母休息呢?
接电话的是母亲。她似乎已经熟睡了,然而她只是在短暂的缓神后就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他说抱歉把你吵醒了,她说没事,你没事就好。两人都很默契地只字不谈学习,就是闲聊。他告诉母亲,他最近有些失眠,听了一会儿歌后,突然就很想你们了。她轻笑,爸爸妈妈即使不听歌也很想你呀。
他沉默,忍住哽咽的感觉。他曾讨厌爸爸的平庸,却忽略了他也曾是个怀揣梦想的男孩;他曾不满母亲的市侩圆滑,却忘记了她一样憧憬过未来。妈妈花了十个月为他打造心脏,爸爸花了十几年保护他眼睛里的纯真和梦想,怎么能因为几次失利,眼里的光芒就黯淡了呢?
为什么还要努力呢……他再次放眼望向远山。山色苍茫依旧,星辰按照之前的约定陆续爬上了夜空,天与山之间不再是那么遥远,星辰在黑暗之中似乎触手可及。
是的,他想去的地方是北京,很远;想要的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战机航模,很贵;喜欢的那个女孩,很优秀;父母的白发,渐渐多了;周围人的无视,让他不甘平庸;以及,天生傲骨。这些都像天上闪耀的星星,你值得为之攀爬的理由,难道还不够多吗?
这样的信念,支撑他从“持续性不想学习,间接性想谈恋爱,送命式熬夜,做梦式暴富,间接性崩溃,习惯性自愈”这样令人崩溃的状态中重振旗鼓。
是啊,年轻注定是无法被困住的。它属于少年,属于任何一个渴望燃烧的灵魂。
拼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
从那以后,他镌刻传奇于己,祈求剑刃再起。几千个单词背一个就少一个,几百份卷子写一份就少一份,几百道错题整理一题就少了一个盲点,以笔为剑,习题为侣,学海征战,横刀立马,绝境逢生;寒烟饮冰四起,壮志于骨昭然!烈火狷狂侵衣,余烬终将退散,抛舞头颅挥尽热血,可叹伤痕累然,不见埋骨之川;天以万物夺之,便以此身为敌!三千热血洒尽,英雄志逐传奇!
从断崖,逆袭,到攀上巅峰。他披荆斩棘了八个多月,最终圆梦燕园,成了那届考生中的黑马。
他,是我的学长。
隔着屏幕,他用平实的聊天文字和我讲述着那段岁月, “……高考后,我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忘却曾经,现在回忆起来那些苦痛,都是过往云烟,只留下几张记忆中的剪影,偶尔会想起……”
“我最痛恨的,费了好几个星期才熟练掌握的,最后居然没考的圆锥曲线,可能很快也就忘了吧……”
“可是高考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去掌握大量专业知识,而是那种在学习中锤炼出来的拼搏与坚韧,以及不管结局如何,总会有人支持你的安全感,更加可贵……”
“即使我们以后会忘记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遗忘许多记忆,可是那种拼命努力,去争取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感觉,真的很好,那种感觉会镌刻进骨髓和血液,助力将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是的,学长你说的真不错呀!
教师点评:本文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男孩经过拼搏并且成功的过程。“拼什么,为什么要拼,怎么拼”,小作者用成熟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会迷茫、会气馁、会反思、会重拾、会努力“攀峰”的普通高三学子,给所有艰难求学求生活的人儿亮起了点点星辰。“攀峰”即是“拼搏”,它的内涵不再是短期的成绩进步、高考的一举成名等。它早已幻化成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干劲和坚持,是一种面对一切困苦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的价值的呈现形态。
(指导老师 李冬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