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社会

百岁寿星王香兰:

“共产党给了我健康长寿!”

张顺福与妻子张凤英陪王阿婆(中)观看电视上播放的传统潮剧节目

东山县樟塘镇樟塘村的王香兰老人已100岁高龄,身体硬朗,耳聪目明。9月14日,笔者专程前往樟塘村,在村老年协会会长张建国的引路下,来到王香兰的家。

王香兰的家是一幢三层的新楼房。“阿姆在忙呀!你看我是谁?”正在庭院浇花的王阿婆扭头一看笑着说, “是建国啊,请到客厅喝茶。”“阿姆,我们已好几年没见面,你一下子就说出我的名字,记性真好呀。”“好社会好生活,共产党给了我健康长寿。”王香兰一边招呼儿子张顺福烧水泡茶,一边亲切地与我们交谈。王阿婆说,她出生于东山县坑北村一个贫穷农家,出生不久就被送到樟塘村一个贫苦的农家当童养媳,几年后养父母陆续生下4个儿子,作为大姐的她帮着将他们一个个带大。当王香兰24岁时,养父母为她与20岁的大儿子操办婚事。婚后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夫妻恩爱,生下1个儿子、4个女儿。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睡半夜、起三更,勒紧裤腰带日夜劳累。当丈夫去讨海抓小鱼小虾时,她忙着为家人洗完衣服,再点一盏小煤油灯做针线活,缝缝补补到大半夜才睡觉。

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了,王香兰家的日子逐渐好起来。她与丈夫挑起上照顾年老养父母(公婆),下培养小叔(弟弟)张再添上学读书、养育自己5个子女的重担。省吃俭用,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也要送小叔及子女上学。后来,张再添从龙溪师专毕业,成了人民教师。

“幸福是靠奋斗换来的。”正是王香兰好家风的传承,高中毕业的儿子张顺福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事拖拉机运输、石料开采、养殖等事业,勤劳致富。现在,大孙子张文喜夫妻在本村开商店经销空调电器,二孙子张加喜夫妻从事房屋壁漆技术工作,四个曾孙就读于中小学,全家11口人,四代同堂,家庭幸福。“可惜我老伴没福气,2007年82岁时因病去世了。”说起丈夫,王阿婆有些伤心。

“村里人对王香兰老人评价较高,夸她教育子孙‘饮水思源’。”张建国介绍,王香兰家是文明家庭,家人孝老爱亲、团结邻里、热爱家乡。 “我母亲现在除了高血压外,没什么毛病,身体状况比较好。”68岁的张顺福说,母亲记忆力强,会自己开电视机找节目。家里子孙多,来往亲戚朋友也多,有的亲戚两三年才来一次,她能一一叫出名字。

笔者问王阿婆长寿的秘诀,她乐呵呵地说:“我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有‘四个爱好’。”她爱讲故事,喜爱讲当地羊角山、解山庙的历史传奇好故事,特别爱用自身经历和家庭的变化,向儿孙后代和左邻右舍讲述旧社会生活的苦,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的甜。她喜爱娱乐。张顺福说,从小到大听母亲唱最多次的歌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她参加“老妇文艺班”,多次登台表演节目。她喜爱活动。80多岁时,王香兰还坚持天天下地劳动。90多岁时,她叫孙媳妇从县城西埔一家电子厂拿电子零件到家里加工,每天赚几十元钱。她自己衣裤勤换洗、穿针缝补,现在还摘菜、扫地、浇花等。她爱清洁。儿媳妇张凤英带笔者参观王阿婆的卧室,只见床、桌、柜整洁,摆放有序。床上的被子、衣柜中的衣服折叠得整整齐齐。张凤英说,婆婆生活作息很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洗脸、刷牙、梳头;每天饭前饭后都洗手;每天坚持洗一次热水澡再睡觉。

王阿婆的健康长寿,还和儿子张顺福、媳妇张凤英孝顺有关。以前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一幢老祖屋里,窄小阴暗潮湿、闷热又没卫生间。上世纪80年代,张顺福和妻子经多年拼搏,建成一幢两层石头楼房,将最好的房间让她居住。7年前,张顺福又花60多万元建了这一幢三层新楼房,将第一层一间既舒适又方便出入的房间留给母亲居住。前些年,张顺福和两个儿子经常载王阿婆去苏峰山景区、金銮湾公园等地观赏风景。随着年龄增加,母亲身体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张顺福夫妻随时伺候在她身边,及时寻医问药,精心护理,使她很快恢复健康。

“孝敬老人就要尽力不让她受气,不让她烦心。” 张顺福说,母亲喜欢与全家人一起吃饭,他特地买了一张大圆桌,给母亲留下固定座位,每天三餐开饭前,请母亲先坐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考虑到老人牙齿有些已脱落,张顺福经常买新鲜鱼肉等有营养食物,让妻子煮烂再端到母亲面前。父母言传身教,孙儿、孙媳和重孙对老人十分孝顺,逢年过节更是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党和政府给了我健康长寿。全家人把我当做‘活宝’,我真有福气!”王阿婆笑呵呵地说。

⊙谢汉杰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