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笔者不是专家学者,无法从理论上说清真正的原因所在,只能通过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来求证答案。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感觉,民国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另类的方式,比如,我下面记述的这三个情节,就堪称“另类”,能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第一段文字,是讲述叶公超的教学法奇特的,转述如下:叶公超几乎从不讲解,一上堂,就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喊一声:“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依次朗读下去,一直到下课。偶尔有人提问,他就断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狮子吼大有威力,从此天下太平,宇域宁静,大家相安无事。有学生问,有的字在《英华合解词汇》里查不着,怎么办?他说:“那个《词汇》没用,烧了,要查《牛津大词典》。”钱理群先生曾在演讲中讲到了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学者傅国涌先生的《民国年间那人这事》一书中,也记述了民国年间的一次考试,那是发生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次考试,南开中学当时有个学生,叫谢邦敏,这个学生严重偏科,他极有文学才华,但数、理、化成绩却很糟糕,1941年,谢邦敏即将毕业,参加毕业考试,当考到物理一科时,卷子发下来,他发现自己几乎一道也不会做,就索性交了白卷,但他在卷子上即兴写了一首词:“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这首词,不但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调侃味道,而且还为自己交白卷进行了辩解,可想而知,如果让一般的批卷老师看到,心里会气成什么样?幸运的是,负责给谢邦敏批卷的老师,是魏荣爵,魏老师的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之严谨都是有口皆碑的,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谢邦敏的白卷和词,他没有一气之下判个零分拉倒,而是通过这首词,发现了谢邦敏在文学方面的出众才华,认为谢邦敏的物理虽然交了白卷,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文学才华,不能因此让他拿不到毕业证而影响他未来的发展,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所以,魏老师便在评卷时给谢邦敏写了一首诗作为评语:“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正因如此,谢邦敏才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后来考入西南联大法律系,并成为北大教授。“人各有志,给分六十”,这样开放的标准,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啊!
另类的讲课方式、另类的考试方式、另类的评卷标准,带给我们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