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肃(1130—1203),南宋时人,字和仲,号石屏,谥号“廉献”。唐将军陈元光裔孙,开漳陈氏十九世,云霄县陈岱陈氏始祖。
陈景肃出生于广东潮阳。年少时奉父命从潮阳到漳浦,拜从官场离职回乡的理学家高登为师。学习的收获很大,学问品行优异。陈景肃著有《怀高东溪》诗二首,表达了对恩师的敬慕和思念。
陈景肃出师后,在今云霄县仙峰岩创办石屏书院,设馆授徒。今诏安四都一带的儒生吴大成、颜耆仲、杨耿、薛京、郑柔等人,由于仰慕程周理学,听说陈景肃是高登的得意门生,便相率往仙峰岩拜陈景肃为师。此后几十年间陈景肃先后在今云霄县仙峰岩和诏安县渐山石榴洞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成为云霄和诏安历史上第一名师,南宋时期闽南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
宋绍兴初年,陈景肃因学问品行突出,被地方官推荐入朝,奉命跟随秦桧之兄秦梓出使燕赵,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回朝后秦梓上表推荐陈景肃担任祈请使,朝廷不允。于是陈景肃便回到云霄仙峰岩继续收徒授课。因仙峰岩较狭窄偏僻,石屏书院容纳不下更多人,绍兴二十年(1150年)陈景肃一行搬迁到渐山(又称“笔架山”,在今诏安梅洲乡)迁建石屏书院,继续讲学授业。因在书院周围广植石榴,石屏书院亦称“石榴洞”。学生有颜耆仲、郑柔、薛京、杨耿、吴大成等人,还有陈景肃的两个儿子陈刚(即陈肇)、陈宰。另外,陈景肃的朋友诏安首位进士翁待举引退后也到渐山,参加读书、讲学、赋诗等活动。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陈景肃考中进士,授仙游县令。任内施行德政,“薄赋轻徭,旌善伐恶”。嘉奖孝行善行。剿灭惯匪大盗蓝飞仙及其党羽,仙游匪患从此销声匿迹。不久,陈景肃被提拔为湖南提举,南恩(今广东阳江市)知州。再后来,朝廷要提拔他为知制诰,因秦桧从中作梗,此事只好作罢,改任台州知州,后又调任湖州知事。陈景肃在台州和湖州任上,一面坚持伐恶彰善,靖盗安民;一面严厉抨击当权者的卖国投降行径,并在诗词题咏中屡次讥刺秦桧,因此遭到桧党的中伤迫害,在湖州知事任上被罢黜回乡。此时,太学生吴大成因“言侵时相”与同入太学的薛京、杨耿、郑柔等人被秦桧集团视为陈景肃党羽,被相继遣送回乡,于是陈景肃等人再度相聚渐山石榴洞。他们在石榴洞大讲周程理学,注疏《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并时刻关心、研究国事朝政。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大奸臣、大卖国贼秦桧病死。陈景肃上表“议均役”,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第二年,朝廷再次起用陈景肃。初为湖南茶盐提举兼知贡举,后迁朝议大夫,复任翰林院知制诰。吴大成和郑柔也重回太学学习。然而此时秦桧余党继续把控朝廷,朝政一片黑暗。郁郁不得志的陈景肃师徒相率挂冠归里,再度相聚于渐山石榴洞读书讲学。杨仕训也随着叔父杨耿到渐山拜陈景肃为师。
嘉泰元年(1201年),南恩州又发生叛乱,朝廷要派“宣慰安抚使”到南恩州安抚。因陈景肃曾担任过南恩知州,在当地很有威望,朝廷认为人选非陈景肃不可,于是任命陈景肃为岭南诸州宣抚使,再任南恩知州。陈景肃不顾年事已高,持符节前往南恩州,以德政平息了这场叛乱,化干戈为玉帛。
嘉泰三年(1203年),陈景肃“勤事至死”,在家乡逝世,与夫人宋氏合葬于陈岱竹港北山。因陈景肃曾担任南恩州知州,故竹港北山因名知州山。宋宁宗追赠陈景肃为光禄大夫(从二品)、资政殿大学士(正三品),谥号“廉献”。
嘉定十五年(1222年),陈景肃的门生和漳州知州方来奉旨督建“陈光禄(陈景肃)墓”,并建祠立碑。方来亲自撰写《石屏陈公庙碑记》。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福建提督夏月川追赠陈景肃、翁待举、吴大成、薛京、郑柔、杨耿、杨士训七人为乡贤,并在渐山石榴洞旧址建庵供后人奉祀,故称“七贤庵”。云霄仙峰岩陈景肃讲学处,后人建有“七贤堂”。“七贤庵”“七贤堂”至今香火不断,表达了人们对以陈景肃为首的七贤的尊崇和怀念。
陈景肃著有《石屏撷翠集》《礼疏》《诗疏》,遗憾的是皆已失传。今所存著作有:《正宗九纲》《石榴洞赋》《赠吴大成梅洲梅月赋》《题吴子集诗卷序》(吴大成,字子集)和诗作《怀高东溪》二首、《试剑石》《赠梅月》(吴大成,号梅月)、《赠大成颜耆仲》等。
陈景肃一生爱国忧民,坚持民族气节,严厉抨击和坚决反对秦桧党人的卖国投降罪行,堪称民族英雄。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上施行德政,“伐恶彰善、靖盗安民”“遍著贤声”,是能臣廉吏的典范。2016年,云霄县纪委在马山村辟建“云霄县‘十廉吏’文化园”,园内有陈景肃、林偕春等十廉吏的石雕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历史和人民永远将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