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金融和财税制度,被认为是当前房地产调控的三大关键点。相比以往限购、限贷、限价等短期调控政策,2021年,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多的中长期政策开始发力,这些长效机制正在给楼市降温,也反映出政策层面“房住不炒”的坚定决心。
从大环境看,房地产行业政策密集出台。
2月18日,土地集中出让新政出炉:一则集中发布出让公告,全年不超过3次,二则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业内简称供地“两集中”。
3月5日,住建部强调落实租赁住房改革,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3月中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十四五”期间仍要坚持“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和稳预期的“三稳”目标更加明确。
4月12日,发改委发布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防止学区房炒作房价。
7月23日,住建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提出要“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同时,明确“因城施策”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突出问题。
8月10日,针对首轮集中供地出现的热点城市地价高企、房企恐慌性抢地等问题,自然资源部要求集中供地城市优化第二批次土地出让政策,降溢价率至15%、查资金、限“马甲”。
10月2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获得通过。
此外,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城市更新防止大拆大建、城乡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政策纷纷出台。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全国2021年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70次,刷新历史纪录。由于楼市调控不断收紧,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出于稳房价、稳预期的需要,多城相继落地“限跌令”。此外,为了保障工程建设和施工节点,2021年11月,北京、石家庄、漳州等城市发布商品房预售金监管政策,住建部全面接管监管账户,实施封闭管理,优先用于工程建设。
还有一些意见和建议不断曝光,可以窥见各界对房地产市场后续发展的思考方向。比如,《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提出“限制县城居住建筑高度”,最好不超过18层;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同时以套内建筑面积计价销售,反映了老百姓“苦公摊久已”的心声。
不论是探讨,还是政策,它最终指向一个点:房住不炒。在疫情背景下,老百姓更需要的不是房子涨价,也不是跌价,而是保持价格的平稳,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稳稳当当、顺顺利利为好。
■本报记者 张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