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们一般只会在促销期间囤洗发水、化妆品、卫生纸等日常用品。如今,机票、门票、酒店等出行类商品也转战线上,成为不少消费者购物车中的一部分。一些出行类产品因价格实惠、超长使用期,吸引不少消费者的关注。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先囤后游”消费模式越发受青睐。
“先囤后游”受消费者青睐
“旅行对于我来说是‘刚需’,只要条件允许,我就会去旅行。”市民黄女士是一位旅行“达人”,“碰上促销活动,酒店、机票和景区门票都会有大幅度的折扣,趁这个时候多囤一些,感觉很划算。”
据《旅游囤货消费行为趋势报告》显示,优质的性价比、宽松的有效期和自由退改政策是促成用户养成“囤货”消费习惯的重要动力。各大在线旅游平台数据也显示,2021年购买预售产品的新用户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2021年“双11”期间,飞猪平台上,8家航空公司“随心飞”产品累计销量超10万件,多家航司的机票次卡类产品累计销量超10万件;冰雪旅游商品销量同比增长206%。
订单退改易惹纠纷
“先囤后游”消费模式兴起的同时,订单的退改政策成为影响消费体验的关键因素。
据了解,“先囤后游”产品在实际使用兑换过程中易出现购买易兑换难、订单退改困难等问题,尤其是个别企业和第三方平台为消费者退改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或高比例的退改费用,影响了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投诉案例显示,消费者在侠侣亲子游App上购买的游乐套票,其首页广告上宣传称,先囤券,不去可退,但当消费者因疫情无法出行,过期未去,打算退款时却发现,订单显示已完成,且客服表示过期便不可退款。经调解,消费者虽然接受了扣除部分款项的退款方式,但表示对此结果并不满意。
因此,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醒,与那些买回家就属于自己的一般商品不同,出行类商品在购买之后,还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兑现。在囤货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预期和安排,勿贪一时便宜。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那些限制性条款,比如周末、节假日不可兑换,过期不退等。此外,一旦购买产品,则应尽快兑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兑换时尽量错峰,避开热门时段、地点等。
业内人士曾先生表示,该类囤货类产品可能对于出行时间、期限甚至目的地都缺乏特别明确的约定,企业的宣传也可能是含糊其词地概括承诺,但是合同是消费者维权的最重要依据。因此,在选择这类产品时,应尽可能地把产品要素确定,并在细化后写入合同,比如一旦合同无法执行,双方如何承担责任等细则。
■本报记者 林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