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文化走廊

守护好我们的“月饼文化”

⊙许民彤

中秋佳节临近,又到了月饼采购季。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密切关注“四风”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对涉及豪华月饼、“天价”月饼问题及时纠治,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

当前市面上的月饼,主要以包装简约的散装和价格实惠的中低档礼盒为主,礼盒材质也基本为常规的铁盒或纸盒。以往包装华丽、价格高昂、馅料珍稀的豪华月饼、“天价”月饼已少见。许多网友感慨月饼的“包装越来越简朴,馅料越来越丰富,价格越来越亲民,真正回归了传统食品的属性”。一盒月饼的包装、用料和价格之变,折射出中央八项规定给社会风气带来的悄然转变。

曾几何时,里三层外三层、镶金边、贴红木等过度包装的豪华月饼五花八门,每盒价格动辄高达千元左右,加之有的礼盒中再搭售价值不菲的茶叶、红酒甚至奢侈品,导致“买的不吃,吃的不买”,“月饼”的乱象花样翻新,有的收送不记名的月饼券,有的通过快递公款购送月饼,还有的通过“月饼红包”等方式,以月饼为幌子行违规收受礼金礼品之实。

回顾我们民族的“中秋文化”“月饼文化”的历史传统。从民族的文化心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节日、重视传统、重视节日人情味的民族。在我们的诗人笔下,杜甫的中秋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是“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苏轼说中秋是“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辛弃疾眼中的中秋是“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在这些美妙的诗词中,洒落的是人间情,描摹的是世间态,抒发的是团圆意,表达的是回归心,寄托的是幸福的期盼,蕴含的是美好的渴望,诉说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构成和荟萃了我们民族特有的“中秋文化”的诗意和人文理念。

对于年复一年的节日,大自然本身不过是遵循着一种自然法则在不息地运行。而人类却本着自身的生活需要、认识能力和情感需要以及精神诉求,去赋予它一定的内涵和标志,于是它就要和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发生许多关涉,这就有了节日的概念,产生了对节日的文化感怀。

民族学告诉我们,各种文化程度、文明程度不同的民族,对于节日大都有隆重的表现和很强的仪式感。而诗人是敏感的,对于中秋节——这样一个明月高悬、千里婵娟、家家团圆的重要标志,不免有一番感慨——“一年又是月圆时”之类的长歌短咏,其实,这和到了春天草木要发叶开花是一样的。所以,对于诗人的这种节日情怀,很容易理解——中秋佳节,不只是一个岁月时节,它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更具有包含着美好希望和期盼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所以,自古至今,对于“中秋”的情结,或许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体味有所不同,但这已成为我们的一种集体文化意识,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记忆。

这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缺失了对中秋文化的诗意与人文的尊重,用功利化、消费化、庸俗化的态度对待“月饼文化”“中秋文化”,如果我们忘记了传统,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少,我们的精神上就没有了“根”,我们就会把传统丢失了,把我们传统的美好的东西丢失了。

所以,对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敬畏的心”,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向传统、向文化表达敬意,守护好我们的历史传统,守护好我们美好的“中秋文化”“月饼文化”。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