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地区自古盛行“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文化心态,几乎每户人家都对脆弱的婴儿呵护有加,众多护佑婴儿的特色礼俗应运而生。闽台先民们创造的这些看似古老而神秘的生育礼俗至今仍具有不可估量的地域影响力和文化价值,以下列举了几项闽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婴孩周岁前的传统生育礼俗。
“洗三朝”闽台民间又称“借胆”,年长的婆婆或祖母在产妇出嫁时带来的夫家的腰桶内放入花心、柑橘叶、龙眼叶、一枚或三枚鹅卵石与十二枚铜钱,将热水煮沸再微微放凉,再为出生三天的婴儿洗浴。旧时重男轻女观念普遍,女婴不需要“做胆”,即不需要再做仪式的桶内放入鹅卵石,有的人家甚至不为女婴举行仪式。洗浴后,为婴儿换上全套新衣,以“鸡酒”“油饭”等传统佳肴祭祖、宴请左邻右舍,此谓报酒。产妇娘家需要回赠白米和红包,再于婴儿出生的第十二天回赠补品,此谓送庚。
“剃胎毛”又名“做足月”或“做弥月”,就是给刚满月的婴儿去除胎毛:把双数的鸡鸭蛋染红放进装有开水的脸盆,再放入一枚或三枚石头、十二枚铜钱、一或两根葱,还要将葱捣成汁掺入蛋黄,在剃胎毛前先将其涂于婴孩头部,既可寓意婴孩聪明伶俐,又可防止刀锋刮伤婴孩脆弱的头皮。仪式期间需边刮边念:“鸡蛋身,鸡蛋面,剃头莫变面,娶某得好做亲”等吉利童谣,刮完后再用红蛋在婴儿头顶滚三次,预祝孩子未来身强体壮、锦衣玉食。
“喊鸱鸮”的祈福仪式是在剃胎毛后。年长的婆婆或祖母抱着孩儿到屋外,用赶鸡竹竿“鸡萎”,一边敲打地板赶鸡群,一边念着“喊鸱鸮”的童谣:“鸱鸮鸱鸮,飞上山;囝仔快做官;鸱鸮飞高高,囝仔做状元;鸱鸮飞低低,囝仔卡紧做老爸”。“喊鸱鸮”的童谣可能源自于漳州地区的“喊老鹰”礼俗,多是祝福男婴的,女婴家长只念“鸱鸮、鸱鸮”即可。但如今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中国台湾大多数城镇里的居民中个体养鸡鸭的情况变少,“喊鸱鸮”的范围逐渐缩小。
“送头尾”是指在新生儿“四月日”,即满四个月的这一天,双方家长准备鸡、鱼、红桃糕、酥饼等供品进行互赠。娘家“送头尾”中,除了有红线绣上佛家符号“卐”字的全套的衣物饰物外,还必须有件“涎垂”系在婴儿的胸前用来接口水。“四月日”还有“收涎”的仪式:早期人们用红线或者黑线,将12个或24个用面粉与糖油炸成的酥饼串联起来,挂在小孩的胸前。亲朋长辈轮流将这吸湿性强的酥饼在婴儿的嘴边抹一下,并且一边说“收涎收哒哒,乎你老母明年生卵葩;收涎收离离,乎你明年招小弟”等祝福语,既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又祝愿家庭“多子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