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文化走廊

山城注生宫的文化记忆

⊙黄子凌 文/供图

山城注生宫注生娘娘像

注生宫外《重修注生宫碑记》

山城注生宫龙艺踩街

闽台古代先民崇拜神明众多,再加上“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文化的影响,注生娘妈传说不可胜举,娘妈崇拜习俗广为盛行,但主嗣注生娘娘的庙宇却寥寥无几,几乎其他庙宇都将注生娘娘安置在主神旁边的厢房,如妈祖庙、临济夫人宫、大道宫等宫庙的两庙或偏殿作祔祀。位于漳州市南靖县的山城注生宫是福建省较为鲜见的祭祀碧霞元君的庙宇,其所蕴含的闽台注生娘妈信仰,成为漳州籍台胞共同的文化记忆,不仅有独特的文物社会价值,还在闽台同源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据考证,注生娘娘信仰正式进入漳州市南靖县大致在明中叶,其原型在当地主要有三霄娘娘这一说。明代传为许仲琳创作的长篇小说《封神榜》记载道:云霄、碧霄、琼霄三位仙女为“龟灵圣母”门徒,共掌转劫产盆“混元金斗”。三霄灭纣有功,姜子牙却未将之列入封赏名单,投诉于玉帝后,三霄娘娘被敕封为“注生娘娘”,掌人间胎儿生育之事。明崇祯三年,民间义士首次筹资在南靖县山城镇民主西路兴建“注生宫”,清乾隆四十四年与嘉庆二十年分别两次重修注生宫。近几十年来,山城注生宫也逐渐实现现代转换:1983年,山城注生宫被列入南靖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依法登记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009年4月,南靖县民宗局、县台工办联合授予注生宫“南靖县对台交流重点宫庙”牌匾;2018年注生宫用香火钱为高考成绩优异学子发放奖学金,南靖一中赠其“热心教育,福泽桑梓”锦旗。

重修后的山城注生宫坐西南向东北,占地60多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后扩建至约100平方米。整体单进单开间,梁架木结构。大门边一副对联:“注天书接引祥麟降世,生人间渡有瑞凤来临。”表明注生娘娘掌管混元金斗,专举世间生育大事。下殿梁顶雕龙画凤,殿内石柱有始建时题联:“掌万民福泽,管天下众生。”表明注生娘娘护佑儿童妇女与下层弱势群体,心崇大道。旁有写于上世纪90年代的楹联:“生贤生圣是理生,注福注禄皆由注。”上殿正中主供三霄娘娘,两边供奉的是十二宫婆姐,手中各怀抱一个孩子,六好六坏示贤与不贤,全凭积善积德之薄厚而定。右殿为花公花婆,传说生育好比花结子,注生娘娘决定白花生男,红花生女,婴孩的成长状况则与花公花婆浇水施肥等工作息息相关。左殿为床公床婆,保护孩童免受惊吓与生病。注生宫现存清嘉庆元年神龛、下殿一块“生者众”木匾、一架木雕神轿,还有一块题为《公议禁碑》的“石契”,乾隆时期流传至今依然完好,寥寥133字翔实记录了当地的社会活动。

山城注生宫承载的注生娘妈信仰文化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是闽台人民合力创造的精神瑰宝,是闽台根脉相连的历史见证,有助于两岸融合发展。台湾省高雄县路竹乡贤慧宫也是一座主祀注生娘娘的注生宫,配有婆姐二人,供奉的三妈碧霄早期由大陆分灵出来,但记载语焉不详,祖宫不得而知。自1987年开始,台湾同胞为此委托厦门旅行社协助找寻,后又多次前往河南及福建省考察,均劳而无功。1989年,宫主陈碧霞千辛万苦地来到中国内地寻找祖先足迹,仅凭注生宫“石契”上的一点线索,就到南靖寻根,终于发现了台湾省高雄县路竹乡贤慧宫的文化之“根”。陈碧霞寻根识源、尊崇祖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实践,为海峡两岸同胞构建共同文化记忆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贤慧宫组团60余人赴山城注生宫谒祖。此后,台湾沙鹿镇巡安宫和台中、台北进香团多次前来进香,并恭请山城注生宫二妈金身赴台巡安。1999年、2000年又两次组团共140余人入闽进香。2005年9月28日第六次组团105人,前往祖宫交流注生娘娘信仰文化并捐资人民币5000元支持宫庙建设,在朝拜期间,陈碧霞兴致勃勃地与当地群众同唱闽南语“七字仔”歌。2010年12月,山城注生宫组团28人,抬着注生娘娘神像,赴台湾贤慧宫进行联谊活动,受到台湾信众的热烈欢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注生宫神明出巡的日子,农历三月二十是注生娘娘的诞辰,11月18日是建宫纪念日,注生宫常举行龙艺踩街闹元宵、平安清醮、芗剧公演等民俗活动。特别是每逢注生娘娘的诞辰,闽台妇女们大都前往注生娘娘处祭拜求子,掷茭许愿成功后,可把寺庙中的花簪带回,这一活动也称“移花换斗”。

现如今,我国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进程已经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有意义的两岸文化交流。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