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收藏

万岁通天帖轶事

⊙李 标 文/供图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作品,唐太宗的年代距离王羲之已经有300年。写在纸或绢帛上的墨迹,不容易保存,当时能够看到的王羲之的真迹也已经不多。唐太宗倾全力搜求,把搜求到的王羲之真迹收藏在内府,又命令当时的书法名家临摹王羲之的帖,因此流传至今,许多博物馆收藏的王羲之的字大都是“唐摹本”。

王羲之的帖由书法名家“临”“摹”。“临”是看着真迹临写;“摹”是把纸蒙在真迹上用淡墨细线勾出轮廓再加以填墨,也叫“双勾填墨”或“响拓”。

“摹本”的忠实度很高,轮廓逼真,但是墨色变化与笔势流动感就不一定能传达出韵味。

“临本”是大书法家临写,书法家有自己的个性,也一定会在临写中不知不觉带入自己的书写风格,会失去王羲之真迹风貌。以《兰亭序》来说,欧阳询、褚遂良的“临本”多少都会流露出唐代书风,北京故宫被认为是唐弘文馆搨书人冯承素所摹的“神龙本”就可能更忠实形似于原作。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当朝宰相山东琅琊的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给武则天。

武则天当时刚颁布了十三个新体汉字,例如“国”写作“圀”,表示拥有“八方”,王方庆呈现给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帖》卷末的“上柱圀”“开圀男”都用了新体字。

在唐太宗搜罗尽王氏法帖之后,武则天能得到这十卷书法真品,当然喜出望外。她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出示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这件大事。

武则天虽然如此喜爱这件作品,却没有以帝王的权威将书法占为己有,她命朝廷善书者以双勾填墨法复制摹本,收藏于内府。把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家,并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珍藏。

武则天这种做法与唐太宗千方百计要占有《兰亭序》的“萧翼赚兰亭”故事,心胸大为不同。窦泉因此为这件事作有《述书赋》,赞美武氏“顺天矜而永保先业,从人欲而不顾兼金”。

收在内府的这十卷摹本历经朝代变革,几度经过大火灾劫,到清末只剩一卷,保留了王羲之的《姨母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荟的《疖肿帖》、王献之的《廿九帖》、王志的《一日无申帖》等书帖,目前收藏在辽宁博物馆,称为《万岁通天帖》,一般都认为是了解王羲之一门书法最接近真迹风格的唐摹本。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