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网事

自我量化,你是否掌控了生活?

市民江小渔用智能手表记录运动数据 林 颖 摄

睡没睡好觉,睡眠监测报告一目了然;总是忘记喝水,喝水打卡APP帮你养成喝水好习惯;担心饮食超标,热量和营养成分表一搜便知;工作压力大不大,心率变异性数据实时监测……

随着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人们开始尝试“量化生活”,许多漳州的学生及上班族也不例外。人们乘着数字科技的东风,使用电子秤、智能手表等各类工具型APP,让工作和生活流程化,力求通过自我追踪实现自律生活。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以掌控生活为名的量化,隐藏着被数据掌控的风险。

量化管理 生活更自律

“一觉到天亮,睡了7小时49分钟,深度睡眠2小时。”早晨,市民黄逸一起床就立马查看智能手表上的睡眠数据,满意地在社交平台上为自己加油打气:“今天又是活力满满的一天!”

“米饭1碗,热量209千卡;素炒小白菜1份,46千卡;酸菜鱼1份,119千卡。”中午时分,苏女士使用电子秤计量午餐,并在饮食管理APP上打卡记录。

“今日跳绳40分钟,消耗热量246千卡,心率为129次/分钟。”下班回家后的市民江小渔按计划开展居家运动,完成目标后在运动软件上“晒出”了当日的运动数据。

在家长的协助下,11岁的小学生林诗晴也在朋友圈里坚持阅读训练打卡,“已经坚持了90天。”

记者发现,在各类社交软件上,这样的数据分享每日循环往复,越来越多的漳州人在有意无意之间量化了自己的生活。

“量化生活”的核心在于将生活数字化。人们可以记录睡眠状态,记录学习工作时间,通过记账软件进行财务管理,记录食物摄入量、运动消耗量实现健康管理,或者简单地记录自己的娱乐程度,情绪状态,目的是从直观的数据中认识和了解自己,并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将每天的任务量化、执行、打卡,真的给我带来了动力,让我的生活更加自律!”江小渔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用数据的形式获得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我消耗。

过度量化 反成“枷锁”

试图从对生活的量化中认识并改善自己,是大部分奉行量化生活者的初衷。漳州悦心田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月凤表示,“量化生活”是科学理性思维的普及,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它积极的一面是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时间精力,促进自己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但当量化生活成为习惯、成为根深蒂固的思维,无形之中也增添了“数据焦虑”的风险。

并非所有的个人状态都可以用数字来精确量化,也不是所有被精准量化后的状态都有正向的价值意义。过度的自我量化,可能因此抹杀个体差异,夸大理想状况,制造额外焦虑,只看得见数字的加减乘除,却忽视了生活的五颜六色。例如,当智能手表里的睡眠数据出现波动时,人们会紧张;当时间管理应用中设定的目标没达成时,人们会挫败;当体重管理没有达标时,人们会气馁……

同时,对生活进行全方位量化的过程中时间成本也不应被忽视。记者通过浏览软件商城发现,一套“量化生活”的全指南,从睡眠、理财、饮食,到运动、冥想、专注,量化类别之细,需要十几个APP分别承担其功能,若是一一执行,将花费大量时间。此外,在硬件装备方面,目前功能齐全的智能手表价位在1000~2000元;在软件方面,若想获得更准确的身体数据、体验更好的服务,还需开会员,每月续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此看来,想要成为生活的主人,却反被束缚。

以人为本 理性与感性共存

运动戴表,莫忘了感受挥汗的畅快;吃饭带秤,莫忘了品味食材的滋味;恋爱算分,莫忘了体会相处的点滴……数据只是美好生活的辅助手段,并非衡量幸福的指标。追求量化式生活,需要把控好度,否则将出现数字“绑架”自己生活的局面,就得不偿失了。

“过度依赖数据,依赖电子产品,会降低自身的敏感度及判断力。时间一长,人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甚至在社交方面变得被动,产生回避心理。”李月凤认为,无论“量化生活”带给我们多少方便,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幸福的生活往往是不能简单量化的,而是既要有理性生活,也需留有感性空间。为此,她给出了倡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远观山色,多亲近大自然;学会静观人情,多与人打交道。学会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去享受数字化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同时学会在各种情境下觉察情绪,认知事物,体验生活,真正成为一个拥有生活掌控力的人。

☉本报记者 林 颖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