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端午假期,我们一家子又想着去姨妈家蹭饭了。一大早,妈妈和我就匆匆出门采购了,逛完市场就拎着大包小包的食材往姨妈家赶去。看到大汗淋漓的我们,姨妈打趣道:“这又不是从前,你们不至于这么匆匆忙忙的吧。”妈妈说:“是啊,我都忘了现在不比从前啦,连踩自行车都省了,而且都不堵车,一路畅通的。”我努力回想着从前通往姨妈家的路,与从前相比,现在的路变宽了,路面也平整了,交通秩序也更好了,自然就不再拥堵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从前在家门口的那个陡坡,这原本是出门的必经之路。每天上学,我都要背着大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快到坡的时候就要加速了,爬坡时还得走“之”字,否则这个坡是上不去的,只能下来推着车走。那些年里我无数次地许愿,想请“愚公”来把这座“山”移走,后来就真的实现了。
姨丈开始在厨房忙活,我在旁打下手,说到看龙舟赛的时候,姨丈说从前住在江边的老房子,出门就能看到划龙舟了。只是当时我还小,已经没什么记忆了。姨丈问我:“你还记不记得以前接你放学回来,你都要滑滑梯?”“这个我当然记得。”我想都没想,这是刻在我脑子里,怎么都不会忘。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好是我幼升小的时候,每天都是姨丈来接我放学的。当时的路还都是沙土路,回去的路上有一段路是坑坑洼洼的,骑着自行车在上面走就会一直起起伏伏,忽上忽下的,就像玩滑滑梯一样。每次我都吵着姨丈要“滑滑梯”,后来自己骑着自行车走过了才知道,那段路走起来有多么费力。
我问姨丈:“老房子的位置现在在哪里?”“大概是在江滨那边,厦门路附近吧。”姨丈说,“那个时候那段路那么不好走,真是想不到你当时是怎么自己走回来的。”我顿时无语,这又是一件小时候做过的傻事。那是我上小学的某一天下午,因为是上舞蹈课,所以提前放学了。那个年代连固定电话都还没普及,我借着学校的电话往姨丈的办公室打电话,却无人接听。一个人站在校门口着实有点慌,也不知怎的就想着自己走回去。凭着一腔孤勇,我沿着姨丈带我走过的路,沿途寻找有记忆的建筑、眼熟的店铺,小心翼翼地走着。一路上经过了充满腥臭味的菜市场,还有那一段能“滑滑梯”的沙土路,一辆辆大卡车从身边呼啸而过,吓得我就差贴着墙走路了。因为之前下过雨,路上都是积水,十分泥泞,一路走过,真正是泥巴裹满了裤脚。感觉走了很久很久,终于是走到了,这时候我才知道,我这一路走了快一个小时,姨丈在学校没接到我都着急坏了,大人们已经在四处找我了。见到了熟悉的长辈们,忍了一路的害怕和委屈就克制不住了,哇哇大哭了一场。
很多年以后,我也不止一次走过记忆里的这一段路。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腥臭的菜市场消失了,“滑滑梯”的沙土路被水泥路取代了,原来七拐八弯的小路变得笔直平坦了。如果小时候的我走在现在大马路上,那么这段回家的路便只需要走上十几分钟,也不用再担惊受怕了。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交通带来的满满安全感,还有沿途处处皆景带来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