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读者

面对子女婚姻问题

父母不妨适度“放手”

■本报记者 肖颖婧 文 杨 靖 画

年关还远,催婚的相关话题却早早开始冒头了。今年59岁的淮安市民赵女士,退休后一直忙碌30多岁女儿的婚事,却一直没有进展。长期以来,双方就婚姻问题多次发生争吵、冷战。情绪积压之下,赵女士最后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好在经过治疗,她的病情已逐渐好转,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11月16日 江苏新闻)

当下社会,不少年轻人的婚恋问题成了家庭关注的焦点,因催婚导致的“一地鸡毛”屡见不鲜。今年1月,浙江一位女孩因抗议家人催婚,竟动了轻生的念头,凌晨坐在房顶大哭,幸亏获救。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长辈通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早日成家立业,传承家族血脉。江苏新闻中提到的赵女士,因为女儿未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活得不如别人”。对此,很多网友十分不解,子女不结婚,父母怎么就“低人一等”了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环境氛围塑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在长辈的人生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到了岁数就结婚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并且,他们还会把子女的婚姻当成自己晚年的“重大任务”,在与同辈人的“任务完成度”对比中感到压力。因此,子女到了适婚年龄却还没成家,他们就会认为是“反常”的,也会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因此,也就有了赵女士“自卑又自责”的心理。

长辈盼望子女早日寻得良缘无可厚非,但是,在“步步紧逼”下,子女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还会迫于父母的压力,“为结而结”,这可能会导致婚姻不幸福,最后受伤的还是子女。对此,父母与子女双方都应该给予彼此更多的空间。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的关注和期望,但也不能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展现积极向上的一面。作为父母,也要适度“放手”,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不要过度干涉,而是要给予子女包容和鼓励,让年轻人能够更加自主、理性地面对婚恋问题,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