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文化走廊

云霄风格典雅独特的云山书院

林太史公雕像及书院

刘海粟题匾“云山书院”

▶旌表节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

大殿

书院整体外观

⊙邵爱霖 文/图

云霄县云山书院,又称太史公庙、太师公庙,坐落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县城风光秀美的漳江西畔,即位于今云霄县云陵镇溪美社区。清光绪九年(1883年),邑民为纪念、崇祀明代太史、闽贤林偕春而建。林偕春晚年自号云山居士,故命名云山书院。于2005年5月,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漳州名贤林偕春(1537~1604),字孚元,号警庸,明漳浦县前涂村(今属云霄县莆美镇前涂村)人,祖籍云霄葭洲(今漳江下游佳洲岛)。自幼聪颖博学、勤奋异常、才华出众、学业精进、磊落旷达,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经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广按察司副使、两浙学政、南赣兵备道副使、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等官职。隆庆二年(1568年)获“五经魁”,独得翰林学士,并教授当时还是太子的万历皇帝5年时间,故被民间尊为“太史公”“太师公”。隆庆二年(1568年)向隆庆皇帝提出开放漳州“月港”,扩大海外贸易交流的战略。他为官清正、光明磊落,为人刚强耿直、爱乡爱民、兴校办学、举贤任能,事亲至孝、造福百姓、政绩斐然、垂范桑梓。他所识拔的,多是真才实学的士子,时人称其慧眼识才。但他仕途坎坷却凛然不屈,权势压顶仍刚正不阿,清廉勤政且业绩卓然,忧国忧民而鞠躬尽瘁,淡泊名利留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以长昭后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因再次遭人诽谤而致仕归乡。林偕春曾感叹:“这么大的宇宙,竟容不得一个林偕春,那我就只好逃往醉乡去了!”遂在署壁上题下“赤魃为灾气蕴隆,宵衣露祷意匆匆。谁知六事空惆怅,尽在狂夫萋菲中”“深居慈母织含辛,谁信曾参解杀人。投抒不为三至动,还教世事假成真”等诗句后,携带家眷弃官归里,从此不再出山。归乡之后,筑家居小斋悬匾“读书谈道”,云霄读书人上门请教求学者络绎不绝,往来官员也经常慕名上门拜望请教,而他只谈民间利弊得失,绝不论时政,也不涉及个人私事。明制官员致仕家居,照例每月由地方发放车马费,他一概辞谢,说:“我安步当车很是舒适,怎能增加地方的负担!”因而更加受人敬重。一生著述甚丰,著有《云山居士集》(此集内容丰富,或议论朝政得失,或评价历史人物,或针砭社会弊端,或描述自然景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自然等方面,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及参与编撰明武宗、世宗实录和《承天大志》《漳浦县志》《三国志摘》等经世华章,至今仍具有研究、借鉴价值,其道德文章、气节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留给后世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世所尊崇敬仰和爱戴怀念。

林偕春逝世后,云霄百姓为之罢市奔丧,奉之为民间信仰的祖先、乡贤崇拜的神明,绅商各界募款建云山书院即立庙(书院又名太史公庙、太师公庙)、塑雕像,为其馨香祭祀,成为一方保护神。

云山书院坐西朝东,规模宏敞,是一座闽南少见、风格独特的方形楼阁木石结构的寺庙建筑,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设计卓绝,布局奇特,造型与装饰典雅。主体建筑系抬梁穿斗式、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由门厅、庭院、大殿、厢房、照壁等组成,前后两进,前为门厅(正面三齐门,左右龙虎门,左右拱护),中为天井,后为大殿,两侧为厢房。书院东西长45米,南北宽29米,24根附柱支撑整个大屋顶。大殿名“抉云楼”,为二层楼阁式,分厅堂、楼阁两层,楼顶正脊以彩瓷塑龙凤、人物故事和花卉鸟兽,中央竖立一蓝色釉陶大葫芦,并上书着“天开文运”四个醒目耀眼大字,整体结构严谨,堂皇华丽。一楼厅堂正中龛殿祀林偕春“太师公”塑像,二楼祀魁星公。书院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题匾和楹联,门厅门楣和大殿龛殿额均悬挂有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刘海粟亲笔题匾“云山书院”,还有谢海燕、叶国庆、黄典诚、万里云、沈觐寿、黄寿祺、赵玉林、高怀等当代名人的撰联书匾;大殿两侧大柱对联“云天孰与高直节曾飞权相魄,山郭何其重官箴犹系邑民心”,取上下联首字即为“云山”;前檐柱有一副由云霄抚民厅同知秋嘉禾(系辛亥革命烈士秋瑾祖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题联“早有直声留胜国,分其余事活群生”,继任同知李镇藩题联“翘瞻五色云高,犹留胜国乡贤,桑梓至今长仰止;空盼九霄月朗,试问名儒循吏,山川何日再钟灵”。从主楼到大门的前垂,有饰人物故事四组,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对于研究闽台及海外关系有重要意义。在殿墙外梯道左侧存有明代大学士黄道周撰书的《旌表节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黄道周盛赞林偕春:“吾乡先正(前辈贤人),有林警庸先生,伟人也。”这足以证明林偕春之所以能在逝世后被乡民视为神灵,确实是生为人杰。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修时,云霄县时任县长徐炳文题联“漳水长流公有文章留后辈,云山共仰我随黎庶拜先生”,地方学者陈楷题联“读书我慕三代英,桑梓有名贤,去今未远;盛德公宜百世祀,乾坤留正气,终古如生”。“文革”期间,书院遭到破坏,建筑被占为他用。1985年8月,云霄县人民政府对书院进行大规模修复,1988年5月竣工复原。

现书院内有两幅绸缎横彩分别刺绣的“万事胜意”“金榜题名”,每年都有莘莘学子到书院祈福和答谢。

书院前有广场,广场正中塑林偕春石雕像。广场前由四根巨大石雕柱构成山门,正中门楣上为书画家刘海粟书写的“云山书院”四个大字。

林太师公垂范千古,名满海内外。100多年来,云山书院香火鼎盛,世代长延。前来书院交流进香、谒拜林太师公的世界各地信众或崇仰者络绎不绝。云山书院(庙)还在闽南、粤东诸县和台湾基隆、南投以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一些海内外国家与地区有较多信众,并建有祀奉林太师公的庙宇(分庙),已成为云霄拓展中外与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如今各地信众交流频繁,两岸神缘文化交往不断,联系密切。仅林太师公像入台,始自明末及清初与上世纪中叶,祀奉林太师公的庙宇至今已达百余座,较为著名的有台北的福成宫与碧山岩、台中的永隆宫、花莲的镇安宫、南投的太师庙、嘉义的太公庙与光天宫等。1995年3月19日,台湾南投县林太师庙洪先生等5名监事到云山书院寻源,终于在此获得明确的史证。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