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李苦禅壮着胆子去拜师

☉张达明 文/图

著名画家李苦禅

上世纪20年代初,齐白石虽略有点小名气,但还没有出大名,于是就受到一些人的讽刺,说他是“野狐禅”,意思是“野地里的狐狸参禅”。齐白石自尊心很强,就刻了一方印“吾狐也”,与那些人较劲:我就是狐,你们能拿我怎么着。当时李苦禅还不叫李苦禅,叫李英杰(“苦禅”是后来同学林一尽眼见他的困苦,赠他“苦禅”二字。“苦”取自佛门四谛之第一字,“禅”乃李苦禅擅长之大写意画)。当时李苦禅在京城国立艺专西画系就学,他经过各方了解,认定齐白石就是自己终生的老师,便决定拜师学艺。1923年秋,他打听到齐白石住在西城大岔拉胡同后,就壮着胆子前去拜师。

找到地方进去后,一眼就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坐在椅子上。李苦禅回忆说:“北京是挺讲礼数的地方,有一套客气话,我是乡下人,也不会说这些客气话。”于是,他就很直白地说:“齐老先生,我特别喜欢您老人家的画,我想拜您为师。我现在虽然在洋学堂学油画,就是拿那刷子在布上抹油那种画,但是我特别想画国画,就想拜您为师。我这穷学生也没有什么礼孝敬您。等我毕业之后,找着事情做了,挣着钱了,我再好好孝敬您。”

李苦禅的这种直白,非但没有被齐白石挑理,反而这位农家子弟的特殊表现,引起了他的共鸣,当时就点头应允了。李苦禅看见齐白石点头了,就跪下赶紧磕头,心想,如果这一个头磕下去,拜师不就成事实了吗?

过去老北京那个墙叫“四白落地”,就是用白垩刷的墙。当时北京人都知道,到别人家里离墙得远点,不然会蹭一身白,对墙不利,对自己也不雅。李苦禅哪里知道这其中的玄机,磕头时因为激动,也没顾得上离墙有多远,急着就磕头,加上屋子太小,结果一头磕下去,脑袋右边就蹭到墙上沾了一块大白,等到抬起头来,看见齐白石捂着嘴直乐。也正是脑袋上这块大白,加重了齐白石对李苦禅的好感。从此,李苦禅就成了齐白石门下第一位登堂入室的弟子。

李苦禅拜师后,白天在学校学西画,夜里四天拉洋车挣学费,抽出三晚上时间跟着齐白石学国画,时常免费吃住在齐家。当时,同学们都不知道李苦禅去跟齐白石学画,连校长林风眠都蒙在鼓里。等到1925年夏举办毕业生作品展,由校长林风眠带着教师们检阅学生的成绩。李苦禅展出了《合唱》等八幅大写意花鸟画。油画题的名字一般在右下角或左下角,李苦禅在油画上用法文缩写题上了本名李英杰,国画题写的名字则为李苦禅。这就引起了林风眠和教师们的注意。林风眠就问:“我怎么不知道咱们艺专还有位画功出众的苦和尚?哪儿来的呀?”还是一位名叫林一庐的学生将前因后果说了一番,林风眠和诸位教师非常感动。林风眠当场拍板道:“李苦禅所有的国画和油画,我们统统买下!”李苦禅的作品就这样被林风眠及其他老师全部买走了。

此举对于穷学生李苦禅来说,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巨大的支持,精神上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得知弟子被校长林风眠赞赏有加,齐白石高兴之余亲自操刀,治了一方“死不休”的印章送给李苦禅作为奖赏,寄寓着他的“丹青不知老之将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怀。

李苦禅后来潜心创作了一幅《鱼鹰图》请齐白石品鉴。画面上是一片夕阳余晖闪烁的湖水,水中,疏疏落落的黑石上栖满了鱼鹰。齐白石非常喜欢这幅画,欣然命笔题词:看见赣水石上鸟,却比君家画里多,留写眼前好光景,篷窗烧烛过狂波。苦禅仁弟画此,与余不谋而合,因感往事,记甘人宇。白石山翁。

齐白石除了颇为得意地将李苦禅比作孔子门下的颜回,竟在《鱼鹰图》题词中称李苦禅为仁弟,足见两人关系已经上升到了知己的境界。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