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刘晨曦、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曾宪林、漳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音乐教研员张静等专家团队赴漳州市芗城区两所学校调研闽南地方戏曲校园传承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把脉献策。芗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柯顺德、音乐教研员胡晓虹陪同调研。
专家团队首站走访新桥中心小学,参观以芗剧为主题的艺术展厅,沉浸式感受戏曲脸谱、布袋戏偶及服饰工艺的魅力。
艺术展厅中的“扭扭棒社团”以非遗创新实践吸引专家目光——学生用现代材料重塑芗剧头饰,既保留传统纹样又融入时尚元素,展现了跨学科美育成果。张静老师表示:“当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戏冠时,指尖流淌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温情触摸。”
芗剧社团学生表演的《穆桂英挂帅》获得好评,同学们刚柔并济的演绎生动诠释了角色精髓。
调研组转赴芗城实验小学,观摩“小浪花锦歌社团”展演。传统曲目《闹葱葱》与创新节目《福‘见’少年》的精彩呈现,彰显非遗艺术的代际活力。
座谈中,两校均分享了社团多年来坚守非遗传承的初心,介绍了社团成果及开展情况。刘晨曦老师指出,闽南地方戏曲传承需双轨并行:既要坚守传统技艺精髓,又要创新表达形式;既培育精品社团打造标杆,又推动全员普及厚植土壤,方能真正实现文化根脉的永续传承。她提出“从精品化走向普及化”的路径设计,即通过专家讲座、大课堂等形式扩大辐射面,让传统文化从精品社团走向全体学生。曾宪林教授则建议可从简易曲调教学入手,将锦歌融入课堂歌曲及合唱创作,提升艺术质感。
两校校长均表示将深化传承实践:新桥中心小学计划构建分级戏曲课程体系,芗城实验小学拟探索锦歌与学科融合新模式。芗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柯校长表示,将结合教学教研实际,落实专家建议,推进闽南文化艺术传承。
☉本报记者 程 琳
通 讯 员 胡晓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