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是用竹子或者毛笔杆等材料制作的小人儿,一般是有八个小竹子与一个大竹子穿于一线,曾是“70后”流行的自制玩具。在上完《竹节人》这篇课文后,李老师安排了一节课让同学们进行现场斗竹节人比赛。
比赛正式开始,两张课桌拼在一起,放上一个中间割了一道缝的纸箱,就是“战场”了。首先是黄子贤的“小黄”对战戴炜其的“小绿”,“小黄”和 “小绿”是因为两位参战选手的竹节人颜色而得名。
我近水楼台,理所当然看得更仔细,情不自禁地现场解说了几句:“快快快,小黄乘机追击,打得小绿片甲不留,只可惜小绿把技能全交给了兰陵王,不然还有一战之力。”选手严阵以待,手持竹节人的线,你攻我挡,斗得热火朝天,不分上下。双方的手都在纸箱里无脑扯线,纸箱上的“战场”却异常精彩。两只鏖战犹酣的竹节人手拿“武器”向对方打去。“小黄”拿着小金箍棒给“小绿”“刮骨”,而“小绿”拿着棉签给“小黄”“掏耳朵”,这武器差别实在太大,难怪才出现刚才的那一幕。
突然,“小黄”先下手为强,拿着它的金箍棒发起进攻,一个箭步冲到“小绿”面前,伸手抡了“小绿”一棍, “小绿”来了个劈叉猛一击,趁着这个机会往前匍匐了几步,用棉签向“小黄”的肚子刺去,“小黄”向后一退,接着又抡了一棍,“小绿”向后一仰,来个下腰,随即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一个弓步,用棉签斜着一劈,但不幸的是被“小黄”的金箍棒打倒。
“小绿”不甘示弱,只见它转身跳起,一个闪现调位,随后发起了猛烈进攻,打了“小黄”一个措手不及,差点儿倒出场外。随后,“小绿”紧紧地抱住“小黄”,使出了“决胜招”。局势瞬间两极反转,“小黄”逐渐落入下风。周围的同学们有些直跺脚,有些直拍手,有些还为“小黄”加油打气。连天边都刮起了大风,云朵黑压压的,好像也在观赏这场激烈而又兴奋的战斗。
此时的“小黄”好像鼓满了气,给“小绿”当头一“棒”,把“小绿”打下了台,同学们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了回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开心拍掌叫好。
此时的黑云不知去哪了,我猜可能是去找太阳公公来看结果吧。瞧,窗外的太阳格外红,温暖的阳光洒在欢乐的操场,洒在我们的身上,更洒在我们的心里……
(指导老师 李娴彬)